2005-05期●老区巡礼●

悠悠老区情

——陈丕显、黄火青、张爱萍等老首长关心老区如皋建设追记

作者:张秀良

1991年7月下旬,时在如皋市政府办公室工作的我,受市领导委托,随南通市科委老主任张正联和南通军分区原政治部主任王强去北京向国家有关部门争取低产土壤(高沙土)综合开发项目。13年过去了,国家批准的高沙土综合开发项目早已硕果累累。现在这里道路通畅,绿树成荫,农家楼房鳞次栉比,田野季季透绿,时时飘香,当年贫困落后闭塞的革命老区如皋西乡农村旧貌已荡然无存。然而,十多年来,使我时时不能忘怀的是,如皋老区人民十分敬重的陈丕显、黄火青、张爱萍等老首长对革命老区人民的厚望和教诲或溢于言表,或凝于笔端,那份深情厚爱至今梦绕魂牵,难以忘怀。
  一
  第一次见到陈丕显同志是1991年7月底,当时江淮下游刚刚遭受特大洪涝灾害。为了使高沙土农业综合开发能尽早列入国家项目,我在张正联和王强二位老主任的引荐下去拜访陈老,请他为我市“说情”。在他宽敞的书房、办公室兼会客室里刚一落座,陈老便显得有些急切地问:“南方遭灾,你们那里怎么样啊?”我们一愣,这次主要为项目而来,并未准备汇报灾情。可陈老仍惦念着老区灾情,关心着人民疾苦!当我们报告了灾情及地方党和政府正在组织生产自救时,陈老满意地点了点头,感慨地说道:“过去革命胜利,搞建设靠的是人民,现在救灾还得靠人民,人民群众力量无穷啊!”
  我们随即说明了来意并开始汇报。当汇报到高沙土地区生产还比较落后、农民生活还比较贫困时,陈老的眉头紧皱,陷入沉思·…良久才在秘书代书的纸条上签上了姓名和日期。这是一张支持综合开发高沙土的纸条,承载着老首长对老区发展的关爱,让我们倍感温暖。
  二
  我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敲响了黄火青同志的院门,因为上次来时黄老住院了,这次黄老的身体是否允许会客呢?随着秘书的引见,我们惊异地看到这位与20世纪同龄的老人正在看报,尽管坐着,仍可看出他是那样的高大魁梧。黄老和善的面庞使我们似有一见如故的感觉,顿时打消了我的疑虑和拘谨。王强和张正联同志怕黄老疲劳,便开门见山请他为高沙土开发立项写“条子”。黄老一边欣然应允,一边和我们聊天。老人讲历史那样生动,讲到革命老区又是那么动情,历历往事如昨发生,就连大革命前夕在南通地区吃的、用的都讲得很具体。这位早年留学苏联,二十年代初期即投身革命的老人不仅健谈,而且幽默风趣。我们关切地问起他的身体状况时,他爽朗地笑了笑说:“像台旧机器,零部件都磨损了。”然而话锋一转:“写‘条子’有用吗?我的同辈人大多数见马克思了,现在年轻人多,不能给他们添麻烦啊!”言语中既有些许惋惜,又有几多欣慰,令我们动情。临别时,我们请他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再回他当年点播革命火种的南通地区看看时,他指了指脑门说:“想去噢,可身体不允许啊,这么大年纪了,到了你们那里可能就要‘安家落户,啦!”幽默健谈、乐观风趣兴许是老人坚毅性格之外的又一性格特征吧!怪不得93岁的老人记忆力是那么惊人!!
  三
  1991年“八一”前夕,为加快在京的工作进程,王强和张正联同志决定兵分两路:他俩去叶飞同志家,我去拜见张爱萍老将军,请他关照我市的农业开发。在与张老结下深厚革命情谊的海安县赵保群同志带领下,我们敲开了张老的院门。可进了门才知道张老一家去了北戴河。千里迢迢赴京却未能见上如皋人民熟悉并敬重的老首长,太令人惋惜了!管理员似乎看出了我的急切心情,连忙安慰道,有什么事情他负责转达。情急之中我想出一个念头,既然老首长不在京,请他为高沙土改造“说情”的事情就不提了。如皋刚撤县设市,能否请老首长题词鼓励,赐一幅墨宝呢?我把想法告诉了管理员,留下了便条、通讯地址和姓名。等出了他家大门又觉得一个普通工作人员向未曾谋面的老首长提出这样的要求太唐突冒昧了,再说,老首长年事已高,是否应承呢?8月12日我们离京返回,这件事也就不再提起。可不到10天,我就收到一份寄自中央军委办公厅的挂号信。信封上那秀丽流畅的笔迹使我顿时想起可能是张老的题词,小心拆开一看,果然是:“发扬革命传统,加速建设步伐——如皋建市纪念”。后来才知道这是张老返京后写的第一幅字,做的第一件事。透过那力透纸背、圆润飘逸的字迹,我似乎看到了老将军对如皋老区人民的深深眷恋、殷殷嘱托和热望之心!是啊,如皋这块革命老区的历史确实是光荣的,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今天,是应该发扬传统,加快步伐,续写更光荣的历史了!
  老将军的意愿与如皋人民的心声多么合拍!
  为了高沙土开发,为了老区人民尽快富裕,姬鹏飞、叶飞等老首长也多次为我们写信联系;北京军区原副司令员康林亲自安排我们在京的住宿并派车接送;时任财政部副部长的原南通市市长张佑才同志亲自领我们去有关部门争取;更有南通市的张正联、王强二老不顾年迈体弱,顶烈日酷暑,冒大风暴雨在京城操劳奔波,争取国家、省、市农业开发管理部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的关心支持……
  可以告慰老首长的是,当年为之写“条子”、“说情”的,属于黄桥革命老区的如皋中西部低产土壤——高沙土综合治理工程,在国家、江苏省、南通市的关心支持下,1991年当年列为国家试点项目,1992年验收合格后随即列为国家黄淮海低产土壤改良工程。十多年来,如皋市委、市政府采取“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的运行机制,紧紧依靠老区人民,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农牧林副全面安排,桥涵闸坝合理配套,总计投资3.3亿元,投工236万个,动土3亿多立方米,治理废沟呆塘1852个,新建砂石路896公里,修筑防渗渠总长128公里,造林1.96万亩,修建配套建筑物28万余座。近70万亩昔日“一场大雨水汪汪,三天无雨尘土扬”的“龟背驮”、“锅底凹”原始高沙土貌已无踪影,展现在眼前的是“田平方格化、农田林网化、渠道防渗化、道路硬质化、作业机械化、布局科学化”的60余万亩高产稳产农田。高沙土的成功综合治理,大大提高了如皋整体农业水平,农村经济突飞猛进。2004年农业产值为39.4亿元,是1991年的3.52倍。农民人均收入4138元,比综合治理前的1991年711元增长了约5.82倍。农村经济的发展又推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近年来,中共如皋市委、市政府在着力推进低产土壤改良、发展项目农业、创汇农业的同时, 着眼城乡同步发展,强势推进规模经济、招商引资、全民创业、环境打造,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业绩,去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20.15亿元,人均超过了1000美元,财政收入10.6亿元,主要指标增幅连续三年居本地区前茅,使一个传统农业大县、财政弱县、人口大县已跻身全国综合竞争实力百强县(市)行列,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已处在一个新的平台之上。
  老区的昨天是光荣的,老区的今天是辉煌的,请老首长们放心,你们惦记期盼的老区,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