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1月15日,天空纷纷扬扬地飘着雪花。这天,年仅22岁的苏中女杰高凤英,惨遭国民党反动派的严刑拷打,坚贞不屈,英勇就义。噩耗传来,姜北区的干部群众无不悲痛欲绝,誓死为英雄报仇。同年,延安《解放日报》在《迎接三八妇女节》的社论中发出号召:“要学习苏中高凤英和晋绥刘胡兰的光辉范例,领导广大妇女同敌人作誓死不屈的斗争。”
高风英,泰县(今姜堰市)姜堰乡前堡村人,1925年出生于一个渔民的家庭,因家庭贫穷,她13岁当了童养媳。不久,未婚夫病逝。夫家一亩地也没有,全是租种地主的田地。一家人拼命干活,还是吃不饱穿不暖。1944年9月的一天,区队干部来到她家,说:“凤英啊,我们穷人要想翻身,只有团结起来,和日本鬼子斗,和国民党顽固派斗,将他们斗倒了,才能过上好日子。”
浅显的道理,点亮了高凤英心头的明灯。她看到日寇烧杀抢掠,百姓家破人亡,萌发了投身革命的念头。从此,高凤英在姜北区委的指引下,走上了革命道路。由于她对敌斗争英勇机智,又善于做群众工作,很快被区委任命为双堡乡妇联主任,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高凤英欣喜若狂,心想,这下可以过上安稳日子了,何曾想到“树欲静而风不止”。
1946年6月底,国民党反动派大举向解放区进攻。7月18日,国民党整编第二十五师第一四八旅及整编第八十三师一个团入侵姜堰。各乡的反动地主纷纷窜到姜堰据点,组织武装,配合国民党军对解放区进行“扫荡”。
姜北区与姜堰镇毗邻,它的南端离姜堰据点只有三华里。区委为了做好反“扫荡”准备,在俞九舍一户民房里召开了区乡干部紧急会议。会上,区委书记黄国安号召大家拿起枪杆子,积极开展敌后游击战争。
面对如此险恶的环境,不少人议论说:“站在家门口都能看到碉堡上敌人的刺刀尖,敌人一抬腿就会踩到我们的门槛,斗争能坚持吗?”还有不少人沉默不语。
此时,高凤英第一个挺身而出报名参加游击队。她说:“敌人武器好,我们有广大百姓撑腰,只要充分利用河港交错的地形,就一定能够打败反动派!”顿时,大家的目光一齐集中到高凤英身上。她接着说:“我坚决响应区委号召,要求领导发给我一支枪,坚持斗争,决不后退!”
区委书记随即将一支小马枪授给高凤英,并对全体干部说:“高凤英是双堡乡的妇联主任,一位女同志都敢站出来打游击和反动派斗争,我们堂堂七尺须眉,反不如巾帼英雄?”高凤英的大无畏精神振奋了区乡干部的斗争信心,一支游击队在姜北区很快成立了。
国民党军入侵姜堰后,在通扬公路沿线各城镇筑碉堡,设据点,组织地主武装,建立反动政权,气焰十分嚣张。高凤英和区乡干部与敌人针锋相对,寸土不让。他们走村串户,发动群众组织保田队、破路队、游击队,狠狠打击敌人。为了分化瓦解敌人营垒,高凤英有时将传单贴在地主、还乡团家的门上,警告他们不得欺压老百姓,有时把地雷埋在还乡团家的门槛下,以杀一儆百。
高凤英从小练得一身好水性和爬树的本领,这对开展游击战争往往出奇制胜。1946年8月的一天,高凤英所在班在蟹鳌口休息,两股敌人从姜堰包抄过来。高凤英获得情报后,忙爬上屋顶观察,由于田野里一片高粟,看不清敌人行踪,她又迅速爬上附近的一棵高树,在看清敌情后,战士们利用青纱帐作掩护,同敌人周旋一阵后安全转移。又一次,高凤英班在胡家舍与几十个敌人遭遇,敌人3挺机枪如狂风骤雨般向他们扫来,后面又有一条大河挡住退路。在这生死存亡的时刻,高凤英冷静沉着,果断地让班长带领全班同志撤退,由她一个人来掩护。班长说:“不行,你是女同志,让我来。”
高凤英一听急了:“你们快走!你不死,我不死,还没得人做‘鬼’呢!”全班同志撤退了。她凭借人熟地熟和有利地形,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把敌人引向自己。她边打边退,来到河边,一个猛子, 悄悄潜入水中,从容地回到部队。
1946年的11月,我军主力部队北撤。泰县根据华中地委指示,划属南线第二战区,留县团、区队、乡联防队部分精干武装,坚持原地斗争,年老体弱的干部和女同志北撤或分散隐蔽。区委通知高凤英转移到台北(东台县北部)去,她坚决不同意,说:“树长千年打柴烧,人活百岁地里埋。像我这样二十一二岁的人,以前不知死了多少,我决不撤到那里去!”
区委见高凤英对敌斗争如此坚决,只好将她留下。她是姜北区坚持敌后斗争唯一的女战士。在斗争最艰苦的时刻,高凤英经常化装外出侦察敌情,和男同志一样摸敌岗哨,到敌据点去抓“舌头”,搞得敌人寝食不安。一次,组织上要了解姜堰据点的敌情,高凤英知道后,自告奋勇,对领导说:“让我去,保证抓一个活的来。”
游击队领导深知高凤英足智多谋,临危不乱,同意了,并要给她配一个帮手。高凤英笑笑说:“人多碍事,我一个人足够了。”她头扎青布巾,手挎竹篮子去了姜堰。说来也巧,有个伪保长大摇大摆地从镇上向东走来,正好与她个正着。高凤英见是敌保长,心想: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连忙将头上的青布巾往脸拉了拉,在低着头从那保长身边走过去的—瞬间,猛地回头一声断喝“不许动!”枪口已抵住了他的后背。伪保长回头一看,见是高凤英,连忙哀求:“姑奶奶饶命。”乖乖地跟着高凤英出了姜堰镇,押到民主政府区公所。
高风英对敌人刻骨仇恨,对同志、对人民亲如兄弟。1946年12月23日,国民党军队对姜北区进行大规模“扫荡”,队员戴裕美在战斗中腹部受伤,肠子从伤口处流了出来,生命危在旦夕。高凤英知道后,一个人撑着船,顶着凛冽的寒风,冒着同敌人遭遇的危险,安全地把伤员送到40多里外的后方医院。战斗间隙,区队每到宿营地,炊事班忙不过来,她都帮着挑水淘米;同志家里有了什么困难,她把米粮送到门上;战友的衣服破了,她帮助缝补。区队一百多人,没有一个人的衣服、被子她没有洗过。
在敌人反复“清剿”“扫荡”的艰苦岁月里,个别队员流露出悲观情绪,班长孙厚高也被气势汹汹的敌人吓住了。她知道后,随即找到班长,深情地说道:“厚高呀,你和我一样都是穷苦人。自从跟了共产党打天下后,你我家里都分得了七八亩地。假如没有共产党,即便是一家人累死了,恐怕一辈子也置不成几亩地。我就不相信我们这些泥腿子斗不过那些穿长衫、戴眼镜的还乡团!”
孙厚高听了高凤英一席话,深有感触地点了点头:“高主任,我孙厚高也不是草木,谁对我好我心里清楚。不是共产党,哪有我们穷人的今天,更没有我孙厚高的今天,我一定跟共产党走到底。”
高凤英关心同志,关心老百姓胜过关心自己,而人民群众爱护党的干部、爱护游击队更是胜过自己的亲人。一次,高凤英回前堡村,被敌人发觉,几十名敌人向村庄包来。一位老大爷看到后立即报告高凤英,让她赶快向村东头的高粱地隐蔽。敌人见高凤英一个人,且河边没有船,以为她跑不掉了,便得意忘形地高喊:“捉活的!捉活的!”立即将高粱田团团围住,一步一步拉网式向前搜索。突然,河对岸传来喊声:“有种的来吧,姑奶奶在这里。”敌人还没回过神来,又听得“评、砰”两声枪响,高凤英已经安全转移了。
1947年1月14日,紫石县(今海安县)独立团和姜北区游击队,在伏击下乡“扫荡”的蒋军之后,转移到四周环水的高家垛。部队刚刚驻下,立即遭到数倍于己的敌人包围。为掩护大部队迅速转移,高凤英带领突击班迎着疯狂的敌人冲了上去,一阵机枪扫射,敌人被撂倒了一大片。正当她冲锋陷阵之时,腿部突然受伤,经急救后安置在一位老大娘家里。大部队撤走了,一伙还乡团进村搜查,都被老大娘以“她是我的女儿”掩护过去。
老大娘见敌人走了,心中暗自庆幸,总以为瞒过去了。可是,不一会,又一伙还乡团进了村,高凤英因叛徒出卖而被捕。敌人将她吊在屋梁上,用皮鞭抽打,要她说出党的机密和游击队的去向。她始终不吐一字,几次被打得昏死过去。第二天清晨,敌人又把高风英绑在一棵大榆树上,用燃着的烟头烧烫她的面部,脸上烫满了血泡,然而敌人得到的却是高凤英仇恨的目光。15日下午,敌人把高凤英带到高家方南边的空地上。虽然两天滴水未进,但高凤英仍然以超人的毅力,用一条腿支撑着身体,怒视敌人,宁死不向敌人弯腰。敌人连忙向她开枪。英雄就义后,失去人性的敌人还在她的遗体上戳了三刀。
高凤英壮烈牺牲后不久,她的家乡很快流传着一首《女英雄高凤英》的赞歌:
革命英雄高凤英,英勇杀敌为人民。舍身报国求解放,百姓闻之泪雨倾。
此歌至今还在姜堰人民中传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