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2期●抗战历史知识窗●

抗日战争十四年大事记(二)

作者:


1993年

1月
  1日日军进攻华北与东北的交通咽喉山海关,把侵略矛头进一步指向华北。
  7日中共中央通过《中央关于日本帝国主义进攻华北的决议》,指出:“日本帝国主义的炮轰及占领山海关,开始了帝国主义残杀中国民众及瓜分中国的新阶段。”
  10日吉林国民救国军总司令王德林在东宁抗战,弹尽粮绝,率部3000余人退入苏联境内。
  日军进攻长城九门口关隘,东北军何柱国部抗击数天后,被迫撤离阵地。
  14日爱国民主人士黄炎培偕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常委杜重远由上海抵北平,代表上海各界人士表示全力支援张学良抗日。在抗日浪潮推动下,张学良于本月下旬亲赴南京请战。
  2月
  6日“国联”通过决议,不承认伪满洲国。
  △蒋介石自兼江西“剿共”总司令,对中央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
  下旬日军及伪军10余万人向热河进犯。
  3月
  4日国民党热河省主席不战而逃,百余日军骑兵轻而易举侵占省会承德,热河全省沦陷。
  10日日军向长城沿线展开总攻击,驻守长城的中国军队,在喜峰口、古北口一带奋起抵抗,得到全国人民热烈支援,蒋介石却予以镇压,阻绕前线抗战,致使长城抗战坚持了两个多月后即告失败。
  5月
  26日冯玉祥在张家口宣布就任民众抗日同盟军总司令,吉鸿昌、方振武在张垣组织政府,成立“抗日同盟军”。
  31日根据蒋介石、汪精卫旨意,熊斌与日方代表冈村宁次签订《塘沽协定》。按照协定,国民党政府实际承认了日本帝国主义占有东三省及热河,划绥东、察北、冀东为日军自由出入地区,便利了日本进一步控制整个华北。
  6月
  1日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发表《为反对国民党出卖平津华北宣言》,严厉谴责国民党当局与日本帝国主义签订《塘沽协定》。
  1O日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通电宣布:绝对不承认国民政府签订的《塘沽协定》,号召全国人民一致起来反对。
  7月
  1日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在方振武、吉鸿昌指挥下,向进犯察北的日伪军展开猛烈进攻,收复宝昌、多伦等地,部队从几千人发展到10多万人。后在蒋介石的破坏和威胁下,冯玉祥离开张家口,吉鸿昌、方振武继续坚持在热河和长城一带抗击日伪军和国民党军的夹攻,至9月底失败。
  10月
  2日蒋介石调一百万大军,二百架飞机,向红色区域开始第五次“围剿”。
  11月
  20日 李济深、蒋光鼐、蔡廷锴等在福建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公开宣布反蒋抗日,并与红军签订抗日反蒋协定。
  
  1934年
  1月
  5日福建政府在蒋介石调集大军围攻下失败。
  3月
  1日 伪满洲“执政”溥仪称帝。宣布“满洲国”成立,改伪年号“大同”为“康德”。
  4月
  1日杨靖宇在吉林濛江县陈家砬子召开有20余抗日武装领导者参加的联合大会,成立抗日联合军总指挥部,杨靖宇被推选为总指挥。
  10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占领华北并吞中国告全国民众书》,指出:“华北和全国民众是处在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已到了新的阶段,即直接瓜分中国的阶段”。号召“一切真正愿意反对帝国主义的不甘做亡国奴的中国人,不分政治倾向,不分职业与性别,都联合起来,在反帝统一战线之下,一致与日本和其他帝国主义作战”。
  6月
  1日东北民众反日组织成立东北人民抗日救国总会及东北人民革命军。
  7月
  15日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及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发表北上抗日宣言。
  10月
  10日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一方面军主力及党中央机关开始长征。项英、陈毅、邓子恢、张鼎丞率3万红军留守中央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
  12月
  10日国民党四届五中全会在南京召开,发表宣言称:“攘外必先安内”。
  
  1935年
  1月
  4日中央红军强渡乌江,6日,攻下遵义。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2月
  10日东北反日同盟军改为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周保中任军长,柴世荣任副军长,胡荣任政治部主任,全军900余人。
  5月
  29日日本驻屯军参谋长酒井隆与日驻华使馆武官高桥坦面见国民党北平军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借口天津两个汉奸报社社长被杀和中国当局援助东北义勇军孙永勤部进入滦东非武装区,破坏《塘沽协定》,向国民党当局提出无理要求,并由东北调日军入关,史称“华北事变”。
  6月
  10日中共临时中央局发出《关于最近华北事变与党的紧急任务》的通知,指出:“华北这次事变的发展,已扩大到全中国的范围,而引起了中国的新的危机。”
  27日国民党政府命察哈尔省民政厅长秦德纯与日本关东军代表土肥原在北平谈判,签订《秦土协定》,这一协定使察哈尔省主权丧失殆尽,华北局势更加危机。
  7月
  6日何应钦与日方经过一个月密商,是日致丽梅津美治郎承诺日方无理要求,出卖了华北主权,签订卖国的《何梅协定》。其主要内容为:中国政府取消在河北的党政机关,撤退驻河北的国民党中央军和东北军,撤换日方指定军政人员和禁止一切抗日活动等。
  8月
  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通称《八一宣言》)。深刻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和蒋介石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及内战政策所造成的民族危机。再一次向全国呼吁各党各派各界各军以“兄弟阅于墙外御其侮”的真诚觉悟,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1月
  1日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在南京召开。2日,国民党中央委员冯玉祥、李烈钩等22人联名向四届六中全会提出救亡大计案。
  13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并吞华北及蒋介石出卖华北出卖中国宣言》,指出:“抗日反蒋是全中国民众救国图存的唯一出路”,号召全国人民广泛联合起来,积极参加抗日反蒋斗争。
  25日原国民党冀东行政督察专员、汉奸殷汝耕在通县成立“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后改称“冀东防共自治政府”),使冀东22县脱离国民党中央政权。
  28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发表《抗日救国宣言》,分析了华北形势的危急和全中国面临的危险,提出:“不论任何政治派别、任何武装队伍、任何社会团体、任何个人类别,只要他们愿意抗日反蒋者,我们不但愿意同他们订立抗日反蒋的作战协定,而且愿意更进一步同他们组织抗目联军与国防政府。”
  12月
  9日“一二九”运动爆发。在中共北平市委领导下,北平学生6000多人举行爱国示威游行,高呼“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国民党政府出动大批军警镇压,打伤和逮捕了很多学生。次日,各校学生宣布总罢课。16日,学生和市民1万余人又举行游行示威,迫使“冀察政务委员会”,延期成立,抗议“华北自治运动”。“一二九”运动得到全国各地的支援,形成全国爱国运动新高潮,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确定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总路线。
  27日毛泽东根据瓦窑堡会议的精神,在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报告说明了与民族资产阶级在抗日条件下重新建立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和可能性;分析了在日本进攻面前,大地主大资产阶级营垒发生分化的可能性;指出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在未来抗日统一战线中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指导作用。
  (未完待续)(资料来源:第二次中日战争纪事、中国历史大事年表)(晓寒)


上一篇:更正下一篇:抗日名将蔡廷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