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李大钊之子李葆华
2005年初春,又一位属于中共元老级的人物,一位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国金融战线、水电战线出色的管理领导干部,以近一个世纪的年华(96岁)驾鹤西去了,他的名字叫李葆华。也许有不少年轻的一代不很熟悉他的名字,那么他父亲却有着家喻户晓的英名,他就是1921年中共的创始人之一,中国最早的马列主义导师,毛主席的马列启蒙老师——李大钊。
早在1925年,年仅16岁的李葆华就在父亲李大钊的教育、引导下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4月,年仅38岁的李大钊同志被反动派在北京残酷地杀害于绞刑架下,为了人类最壮丽的事业贡献了自己的生命。在进步友好人士的大力协助下,根据地下党的指示,1927年冬,李葆华东渡日本到东京高等师范上学。1931年5月,李葆华在日本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任中共东京特别支部书记。“九一八”事变后,李葆华根据党的指示,返回祖国,组织了“上海留日学生会”、“上海民众反日救国会”、“上海反帝大同盟”等左派进步组织,展开了反日爱国斗争。1932年,他奉命潜回北平,任门头沟矿区支部书记,后又任中共河北省京东特委宣传部长 、组织部长,领导人民群众展开了艰苦卓绝的对敌斗争。
1936年,李葆华同志被调任北平市委书记。1938年10月起,因党的工作需要,又调任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组织部长,创建三省抗日边区,并为党培养了不少文武兼备的优秀青年干部。
1940年6月,李葆华被选定为“七大”代表,第一次到延安即被中央定为七大代表资格审查委员。1944年,经过在党校两年学习,他被中央派回晋察冀任分局委员、组织部长兼党校校长。1945年七大会议上他被选为最年轻的中共中央候补委员。解放战争期间,他被党中央任命为北岳军区政委,北平市委第二副书记。1949年3月他在西柏坡光荣出席了七届二中全会,9月在北京出席了首届全国政协会议。
在我戴着红领巾的50年代,因为和他的长子、现为浙江省委统战部长、省政协副主席的李青,同为北京育才小学同班同学,就认识了这位身高近1.8米,经常戴蓝呢帽和眼镜的长者。我们放学后到他西半壁街家的四合院玩耍。他那时是政务院水利部首任党组书记、第一副部长,和刚从平津战役中起义的国民党上将傅作义共同主持着新中国的水利事业。当时李比傅小14岁,平时他尊傅为“仁兄”,他这位“贤弟”就尽力多做些艰苦细致的协调工作,可以说水利部是当时中央部委中最具统战意义的部委。傅将军带来了五位旧部亲随官员,李葆华无论在会上会下都充分尊重傅部长的意见,把他们全部安排到了部办公厅、秘书处、人事处等重要部门任职。他既信任诸位,让他们尽管大胆开展自己主管部门的工作,而且又热情耐心指导讲解两党不同的工作方法,和我党一贯提倡坚持的实事求是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使他们深深受到感染和认可,并很快适应了部里的工作方式并个个发挥了应有作用。
新中国刚刚建立,水利部两位领导面对的是疮痍满目、旱涝频发的江河大地,真是百废待兴,任重而道远。1950年汛期,淮河流域连续降雨一个多月,年久失修的中上游堤坝不时决堤跑水。李葆华看着想着这些使他心跳的不断报来的各种水害的统计数字,无论是在办公室还是在家里都常常不分昼夜观察、思考着大江大河的各种动态。他深知,要治理好江河,没有人才是不行的;不依靠先进的科技也无法根治和控制好这些大江大河。领导班子的团结是根本,李葆华事事躬亲样样牵头,多做艰苦繁杂落实到基层的工作。据李青回忆:因为开局基础打得好,其父和傅部长关系一直很融洽,决定人事任免总是先商量好,再拿到部办公会上议定。李青不止一次对我讲到,最动人的是1951年暮春三月,为了根治淮河,他们两位共和国水利部长,亲自到深山大河实地考察了半个多月,而且真正做到了轻车简从。那时新中国刚刚建立,全国各地的水利领导班子还没配齐,他们就干脆不惊动地方,没有任何迎送宴请等接待,有时他们雇上晃晃悠悠的私家一叶小舟出行,每当此时李葆华总是小心翼翼,先扶年迈的傅部长上船,船家用竹篙奋力撑小船,小舟便缓缓前行。他们在船上还要边看地图边观察地势水流,技术人员还要不断拍照、记录,遇上小雨忙撑上油纸竹伞照常工作。水浅船搁浅了,他们只好请人拉纤继续徐徐向前。直到第四天,他们进入安徽省后,淮委会才得知两位部长早已驶入淮水地域了,便从蚌埠派船来接迎他们。两路人马并做一行继续催舟东渡而行。到洪泽湖途中受阻,无路可行了,两位部长手携手徒步,后面警卫人员携枪紧紧相随。其时傅部长已年过花甲,不时气喘吁吁,汗流不断。李葆华请傅部长坐坐毛驴,歇歇疲惫的脚力。傅部长解开了中山装,擦着涔涔热汗,拄着竹杖笑呵阿地说:“我能坚持,慢慢走就是了。小毛驴也很可怜,我这么重,它受得了吗?”大家都大笑起来。他们返回京城后才一个星期,一份翔实的调查报告就送到了国务院,经周总理签阅,送到了毛主席手里。实际上关于治淮问题,两个月来主席已经有了四次批示,可见最高领袖对治淮工作的重视和迫切心情。1951年“五一”刚过,毛主席就亲派以邵力子为团长的中央治淮视察团带着用毛主席刚刚手书后又绣成的“一定要把淮河修好”锦旗,护送到治淮工地进行慰问,极大地鼓舞了正在水利部统筹下通力合作的三省水利部门的干部职工和广大群众。毛主席、周总理根据水利部和专家意见,批准了治理淮河的方针。在水利部的领导下,历史上最大的治淮工程紧锣密鼓地开工了。李葆华不仅不断深入到各个水库视察,指导修建水库的工作,还陪淮委会主任谭震林副总理等一起到工地,两个人睡在一个工棚里。新建工棚没有防雨措施,外面下大雨,里面就下起小雨来。警卫人员忙用盆桶接水,好在这两位领导都是从战争环境中走过来的人,对此也不以为苦。
1957年,傅作义部长在山西视察水利工作时突发心脏病。李葆华立即报告中央,总理即派专机和专家前往抢救。从此傅部长主要养病,李葆华肩上的担子就更重了。他以这种深入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团结各级干部,为水利事业埋头苦干了整整十二个春秋。
上世纪60年代以后,李葆华同志奉调华东局任书记并当上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在那里,他实事求是地平反“右派”,坚持发展工农业,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日夜操劳,被人民亲切地称为“李青天”。“文革”之后,他再度返京,参加中共十一大,重新被选为中央委员,同时被党中央任命为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兼党委书记,直到1982年党中央批准他光荣离休。
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他对党对人民殚精竭虑,受到党内外有口皆碑的赞扬。
2005年早春二月,李葆华同志与世长辞。我和同住南沙沟大院的全国政协常委伍绍祖到葆华同志居住了二十多年的二楼一个单元去凭吊。不断有人送来鲜花松枝,那里已经摆到了长廊和楼下院子里。我和绍祖同志含泪对着葆华同志遗像三鞠躬。绍祖兄则饱蘸浓墨在白缎带上替他替我,也替他的父亲、葆华老伯的战友、原中央军委秘书长伍云甫写下了“荣辱不惊,无私奉献”“清正廉洁,后人典范”十六字。他家四壁竟然没有一张名人书画,不过十几平米的卧室没有任何现代装修,那里除了书籍以外,再没有别的豪华装饰品了。抬眼四望,灵堂里唯一的一副对联(复制品),是其父李大钊手书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可真是接班人李葆华的一生写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