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安县养禽业发展扫描
地处黄桥老区和苏中老区的海安县,过去经济并不发达,如今靠养鸡富起来,已成为全国闻名的养禽大县。养禽业奏出了海安农民脱贫致富的凯歌,全县农村信用社存款超过了70亿元。
农民致富的顶梁柱
海安县农民致富主要靠两大产业,一个是靠农民养蚕起家的茧丝绸业,另一个就是以农民养鸡为主的养禽业。上世纪80年代,海安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有了余钱剩谷,发家致富的欲望强烈。海安县委、县政府从当时的农村实际出发,觉得养鸡本钱少,适合农民一家一户经营,就把养鸡确定为重点扶持项目,鼓励农民养鸡致富。经过20多年的发展,到2005年底,全县养鸡超过5000万羽,禽蛋总量达23.2万吨,饲养千只以上的养鸡户达7400余户,家禽年产值达17亿元。
家禽养殖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家禽和禽蛋收购运销业、饲料加工业、兽药、添加剂生产企业的发展。到2005年,全县从事家禽、禽蛋主营业务的农民经纪人及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达500多个,年经营额达10多亿元,直接从业人员达4000多人;全县有畜禽饲料生产企业40多家,年产饲料9万吨,产值3亿多元;全县有4家兽药生产企业,年产值2亿元;2003年建成的兽药、饲料专业市场,入场经营单位50多家,年销售额2亿多元;此外还有苗鸡孵化企业250家。这些相关企业的发展,成了海安农民致富的顶梁柱。
小草何以成大树
海安县的养禽业为什么能发展这么快?公众都认为是海安县历届县委、政府对养禽业重视、扶持、服务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上世纪80年代初,由于县政府扶持,农民养禽积极性很高,几乎是家家户户养鸡。由于都是传统的散养或圈养,品种为本地鸡种,虽然出现了蔚为壮观的“百万雄鸡下江南”的火红场面,但效益不高,缺乏持续发展的后劲。于是由原县多种经营管理局牵头,经科学论证、精选,于1984年引进国外良种蛋鸡“罗斯鸡”。这种鸡体型大,产蛋率高,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但初来乍到的新品种似乎有点水土不服,苗鸡成活率仅50%左右。县主管部门及时组织技术人员进行科研攻关,逐步把苗鸡成活率提高到98%以上。为了推广罗斯鸡养殖技术,县和乡镇畜牧兽医部门在有线广播上开办讲座,办培训班,利用党员和干部学习日放养鸡技术录像,请专家给养鸡户上课,向农民发放技术资料,提高农民养鸡技能。经几年努力,良种率就达90%以上。
到上世纪90年代,罗斯鸡品种开始退化,县主管部门又及时引进德国“罗曼”良种蛋鸡,如今“罗曼”良种鸡已成为当家品种。有了良种,还得上规模,才有经济效益,县政府及时推进规模养殖。对规模大的养禽户给予贴息补助,规定凡新建万羽鸡场,每只鸡补贴0.5元。2003年,又在发展农业示范区中提出吸纳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来资本,建立品种、饲料、防疫、环境等各方全面标准化、节约化的科学养禽示范场。至去年底,全县万羽以上鸡场已达78个,5000-10000羽的养鸡场346个。这些养鸡大户成了海安养禽业发展的排头兵。
为了保证养禽业持续发展,全县建立和完善了家禽疫病防治体系、饲料供给和家禽产品运销体系。县农业主管部门建成畜牧兽医服务大楼,配备了一流的检测和防治设备。全县14个乡镇建有23个兽医站,在岗技术人员800余人,农民只需一个电话,他们不分白天黑夜,刮风下雨,随叫随到。农民需要饲料,一个电话就送货上门,养鸡大户卖蛋,也是销售人员开车上门收购。
为确保养鸡农民的利益,县政府积极帮助农民应对市场风险。1995年和1998年两度出现家禽和禽蛋市场低迷,每市斤蛋卖不到2元钱,养鸡户严重亏损。县政府及时引导农民规避市场风险,让农民稳定商品蛋鸡的饲养规模,保护种鸡生产,等待市场复苏。
县政府还采取了保护种鸡的措施,对种公鸡每只补助5元钱,两次共补助养鸡户40多万元。这就壮了养鸡农民的胆,从而使海安养禽业持续发展,经久不衰。
一场风雨一场绿
为了防止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发生,海安县委县政府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指示,通过加强防疫,消毒灭源等一系列措施,使全县未发生一例高致病性禽流感。
2004年至2005年,江苏省副省长黄莉新、国家农业部副部长范小进先后来海安检查、视察,都对海安县的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现在,海安县养禽业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升:一是群众对家禽防疫的自觉性提高了。他们对家禽定期、适时注射疫苗,对养禽器具和场所定期消毒,注重养殖环境清洁化,改变了过去粪便乱堆乱倒,死禽随便乱扔等不卫生习惯,做到了清洁生产。
二是科学养禽水平进一步提高。淘汰了平地圈养和高床平养,普遍采用了阶梯式笼养、乳头饮水、机械清粪、自动补光、负压通风、水淋降温等饲养设备。饲料上改单一饲料、自配料、添加剂预混料为目前的全价颗粒料,有效地提高了养鸡的经济效益。据2005年通过省级验收的丰收测产调查,全县蛋鸡单产每羽年产蛋16.47公斤,比上世纪80年代的每羽9.6公斤增长71.5%。
三是养禽业进一步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与2000年相比5000-10000和万羽以上的养鸡大户分别增长74%和70%,并且出现了正常存栏18万羽的大规模养殖场。
四是养禽产业链又有新的延伸。过去海安主要以活禽和鲜蛋上市,禽肉和禽蛋深加工量很少。近年来,通过县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新建了一批禽蛋深加工企业,主要产品有蛋黄粉、蛋白粉、卤制蛋、香酥鸡、腊子鸡等系列产品年,加工鸡蛋2万多吨,加工活鸡近100万只,年产值达亿元以上。为了减少鸡粪对环境的污染,实现良性循环,近年来全县新建6家利用鸡粪作为原料的生物有机化肥厂,年加工畜禽粪便25万吨,为鸡粪的生态化处理开辟了新途径。
目前,海安县的养禽业向着科学化、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省力化的方向又迈出了新步伐,将在今后的奔小康和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有效的富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