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之滨老区通州市二甲镇坨墩村党支部、村委会努力抓好花生剥壳产业,带领农户走上了致富路。2005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7500元,较1992年人均纯收入不到600元翻了12.5倍。80%以上的农户住上楼房,拥有200多辆运输车、1000多辆摩托车,家用电器、电话基本普及。
干部出劲干 群众紧跟上
这个村早就有少数农户手工剥花生壳,赚点小钱补贴家用。1992年9月,曹毅芳、曹毅芬兄弟俩从外地购进两台花生剥壳机,为村民打开了思路。手工剥花生一人一天剥10小时,收入只有10多元,而机器一天开2小时就能获利100元,村干部觉得这是农民增加收入的好途径,决定大力推广。1992年,还在做蔬菜生意的村委会副主任曹歧投资1200多元,买了一台小型花生剥壳机,又筹集到近万元的启动资金,搞起花生剥壳产业。起初技术不过关,花生米被打碎,赚不到钱。但他不灰心,坚持刻苦钻研技术,找到花生米被打碎的原因是花生米过分干燥,随即进行改进,解决了这一难题。他又更新了设备,小型剥壳机换成中型的,还新购进一台分拣振动筛,生意越做越大,收入越来越高。从1992年至2005年13年里,他共剥花生325万公斤,净收入65万元。他致富不忘乡亲父老,二组新剥壳户曹瑞标在他的帮助下,一年销出花生米10多万公斤。有了曹瑞标的榜样,他又组织党员和群众代表到曹家参观学习,听经验介绍,看机械操作,克服思想顾虑,积极发展花生剥壳产业。村支书陈国礼十多次广播宣传党的致富政策和花生剥壳致富的典型经验,组织东片、北片的农户到西片、南片参观学习,并带西片、南片的剥壳户到东片、北片农户家指导。经过努力,全村有5个空白组一下子发展了40多个花生剥壳户。
建立合作社 为民办实事
群众热情起来了,忧虑也接踵而来,买机器的钱从哪里来,批量加工出来的花生米卖到哪里去?为了解决这些问题,2003年3月,村党支部动员组织了以村干部和专业大户为主参加的村花生剥壳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共有社员318人,选举村支书担任社长,实行产、供、销渠道统一。由合作社垫支2000多万元作为铺底资金,进原料,购置加工机械,待盈利后偿还。花生大部分购自本市和启东、海门、如东等县(市)农户,小部分来自山东、南京等地。
与此同时,合作社组织能人、优秀农民经纪人到全国各地大市场调研,分析制订销售指导价格,统一市场销售,保护加工户的利益。合作社与上海、南京、南通、无锡、苏州等地农副产品市场建立了稳固的供货关系。现全村花生剥壳户已发展到518户,占总户数的62.4%,花生剥壳机500台,2005年加工花生2.5万多吨,花生米销售额1.2亿元,净利润800多万元。许多贫困户靠花生剥壳,经济上翻了身。村里有名的7组贫困户王水花和女儿有病,爱人早逝,全家靠20岁出头的儿子王龙发支撑。1994年村帮助王龙发购进一台花生剥壳机,派人手把手教会他技术,并帮助他每年销售花生米近600吨,使该户脱贫致富。王家现已建了一幢三层楼房,添置了电视机、摩托车。
利用花生壳 废变宝惠民
这个村每年剥出来的花生米1.4万多吨,源源不断销出,而剥下来的5000多吨花生壳成为祸害。加工户隔几天就焚烧一次,弄得村里乌烟瘴气,一年引发火灾10多次;有的加工户把花生壳倒进河里,使水变质。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村干部从2001年起,努力办好三件事:一是多次向通州市能源办汇报,探讨对策。省、市、村筹款55万元,从济南购回秸秆气机,建成秸秆氧化站,把管道铺设到村民的厨房,现全村已有180户用上清洁燃气,每户全年出费120元,既省钱又卫生。二是多方筹资15万元,建成一个花生壳粉加工厂,就地取材,成品做畜禽饲料,供不应求。三是多余的花生壳向外推销作锅炉燃料,全年农民单花生壳收入就达50多万元,而且清洁了田园、家园和水源,过去“鸡不吃、狗不闻”的废物,如今成了“香饽饽、抢手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