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7期●专稿●

“垂式范而励来兹”的刘老庄

作者:王玉家 梁培祚 张晓琴 周立诚

1943年3月18日,新四军第三师七旅十九团二营四连82名指战员,在政治指导员李云鹏和连长白思才的指挥下,为了掩护主力部队及地方党政机关的安全转移,为了保卫当地老百姓的生命财产,他们在淮阴北部的刘老庄与日军进行了整日顽强战斗,終因寡不敌众,最后全部壮烈牺牲。
  四连前身是活动在苏鲁豫皖边界地区的一支游击队(从陕北转战过来的一支八路军)。1941年新四军重建军部之后,这支游击队划归新四军三师建制,上升为主力部队。不久,四连随大部队挺进淮阴执行粉碎日伪军向苏北抗日根据地“扫荡”的任务。进入淮阴后,他们出没在敌人星罗棋布的据点之间,曾四次袭击棉花庄据点,打破了敌人的抢粮计划;经常挖断日军的交通命脉一淮沭路与淮高路,炸毁桥梁,拔掉敌人的电线杆,弄得敌人惶惶不安,恨之入骨。1942年的2月中旬,四连到六塘河东高沟一带活动,与数百名伪军相遇,激战整日,把伪军打得龟缩到据点里去。当晚又袭击了杨口和高楼之间的日伪据点,俘敌20余名,给日伪军以沉重的打击。
  1943年2月,日伪军调集大批部队,对盐阜区发动大规模的“扫荡”。我苏中、淮北以及淮海区的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根据上级命令,适时主动出击,使敌人不得不分出一部分兵力从盐阜区转向淮海。3月16日,日军分十一路合击驻涟水梁岔的四连,该连灵活地跳出了包围圈。次日,日军与四连在淮阴老张集再次遭遇,激战半日,四连按原定计划于半夜进入刘老庄与团部会合,谁知由于途中与日军两次遭遇,耽误了时间,团部已经转移去了泗阳,四连遂于刘老庄宿营。
  3月18日凌晨,日伪军从淮阴分多路向刘老庄合围,企图寻歼新四军主力。发现敌情后,连长白思才和指导员李云鹏当机立断,命令部队撤出村庄进人村外一条并不贯通的交通沟阻击敌人。战斗打响不久,交通沟便被敌人切断,四连被敌人团团包围。日军以大量骑兵部队向四连疯狂冲击,全连固守阵地,顽强抵抗。四连只有82个人,虽有轻重机枪五挺,但弹药却不多。阵地周围都是毫无遮挡的开阔地,抗击于我数十倍且武装精良的敌人,其困难和结果都是显而易见的。
  面对如此险恶的形势,四连82位指战员只有一个信念: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誓与日本法西斯强盗决一死战。
  战斗从拂晓打响,敌军多次向我四连阵地发动猛攻,四连指战员沉着而有效地打退了敌人的一次又一次冲锋。几个小时后,日军见久攻不下,便集中了五门山炮和重火力武器,对四连不到百米长的阵地进行毁灭性轰击。一瞬间,四连阵地上成了一片火海,82个人英勇地战斗着,亦英勇地牺牲着。接近黄昏的时候,炮击停止了,敌人的步骑兵向四连的阵地压过来。此时,全连只剩下20多人,其中还有不少轻重伤员,加之整天滴水未饮,粒米未进,战斗力大大减弱了。面对如此严酷的现实,战士们在指导员李云鹏的指挥下,毫无惧色,立即烧毁文件,拆掉枪械零件,步枪装上刺刀,等待着敌人靠近时进行肉搏。
  神志清醒的重伤员手握手榴弹,准备随时与敌人同归于尽。敌人涌上来了,在一片喊杀声中,四连的勇士们端起刺刀,跃出战壕,和敌人进行最后的决斗,刀光闪闪,杀声震天,一场悲壮的白刃战终因敌我悬殊太大而结束了。当敌人走进阵地企图寻找“战利品”时,却找不到一片完整的纸张、一支完好的枪支,只好拖着170余具日伪军的尸体和200多名伤残人员退回他们的老巢。
  敌人撤走后,夜幕已经降临。当地游击队和老百姓在区长周文科率领下,立即进人阵地收殓烈士的遗骸。他们看着这血与火的惨烈场面,看着这82位再也没有声息的年轻人的面孔,大家都失声恸哭,在极其悲愤的气氛中,就地掩埋了烈士的遗体。
  在掩埋中,有人当时出人意料地发现有位战士还有微弱的呼吸,便急忙地把他拾到一位行医的老乡家里进行急救。这位战士醒来时,还能断断续续地讲出战斗中的一些情况,说他姓田。可惜在转往大医院的途中,他终因伤势过重而闭上了双眼。
  新四军的这个连队,当时除炊事班在副指导员的带领下随营部转移外,其余82位指战员全部牺牲了。
  时隔不久,朱德总司令在《记八路军和新四军的英雄主义》一文中,高度评价了刘老庄战斗:“淮北全连八十二人全部殉国的刘老庄战斗,无一不是我军指战员的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时为新四军代军长的陈毅在《新四军在华中》一文中赞扬说:“烈士们殉国牺牲之忠勇精神,固可以垂式范而励来兹。”时任新四军三师师长的黄克诚亲笔为刘老庄82烈士墓题词:“英勇战斗,壮烈牺牲,军人模范,民族光荣。”时任新四军三师副师长兼苏北军区副司令员的张爱萍题词:“八二烈士,抗敌三千,以少胜众,美名万古传。
  三年后的1946年3月18日,李一氓同志在淮阴任苏皖边区政府主席,在当时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他以苏皖边区政府的名义,在掩埋烈士遗体的坟地上建起了一座烈士墓。墓地四周种植了青松翠柏和方圆几里的柳树,在绿树丛中,高高地矗立着奉安中国人民烈士的陵墓。陵基正门大书“八十二烈士之墓”;门的两边镌刻着由李一氓题写的挽联:“由陕西到苏北敌后英名传八路;从拂晓达黄昏全连苦战殉刘庄。”同时,他还写了墓碑记,对战斗经过作了详细的叙述,抒发了对82位烈士诚挚的缅怀之情。
  凡是热爱中华民族的后来者,都应该永远缅怀、学习、继承82烈士的革命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