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7期●随感录●

说“智耻”

作者:王成

耻者,是人们因言行中的失误和错误而产生的羞愧感。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谁能无过。在人生道路上犯一些或大或小的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关键在于知耻不知耻。知耻者会有发自内心的醒悟和忏悔,能真正地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做到“不二过”(不重犯之意)。古人以为“知耻”是一种美德,有“知耻近乎勇”的说法,还有“过而能改善莫大焉”,“闻过则喜”等赞美之辞。
  耻字亦可写作“恥”,从耳从心,是一个会意文字。切莫小看了这个寓意深长的组合,耳主听,心主思(心之官则思),先听后思,思后再听,两者是分不开的,如此才能走向更完美。在听的问题上,有听喜、听忧之分,有人直言,有人阿谀,听着心态不同,结果大不一样。古有“至忠之言逆于耳,恶闻至忠之言乃自伐其根”的说法,还有“处尊位不闻其过则暗”的忠告,都是属于对“听”的分析。俗话说“耳听八方”,要多听为好。毛泽东同志也说过“五种话”都要听,特别是坏话和反对的话要能听,这是很需要有修养真功夫的,可惜老人家自己也未能完全做到。不听怎么可能有正确的思考呢?所谓三思而后行,思从何来,总不能离开实际,单凭苦思冥想,那是不可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来的。
  听的关键在哪里?在于不自贤。人若自贤,自以为是,自视比别人高明,放不下架子,不能平等待人,那是不可能听到人民心声的,最后只能是自绝于人。司马光在《通鉴》中讲过一段很有启发的话:“人若毁己(批评你)当退而求之于身,若己有可毁之行,则彼言当矣,若己无可毁之行,则彼言妄矣。当则无怨于彼,妄则无害于身,又何反报焉!”此等宽广的胸怀,我们共产党人完全应该做到。“三个代表”也好,“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也好,无私心,才能不自贤,不自贤才能常自省。自省应该是多听与知耻的内在动力,取之不尽,自强不息。
  “知耻”是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过程。“知耻”不是目的,改正错误,“不二过”才是目的;近乎勇不等于勇,在实践中改过来才是真正的勇者。“知耻”而不改,实际上还是不知耻,是在说空话,欺骗人,蒙混过关。应该允许对“耻”的认识有个深化的过程,但不允许对“耻”的认识弄虚作假。“耻”总是发生在实践之后,对与错是实践检验的结果。如果错了就应该找出原因,进行分析,是独断专行,还是脱离实际,决策失误,要总结教训。过错发生后,还要有“有瑕必示于外”的勇气,而不是“文过饰非”,“讳疾忌医”,以种种理由辩护和借口,搪塞过关,更不应该采取恬不知耻麻木不仁的态度。党的干部作为人民的公仆,更要严于律己,勇于正视错误,切实做到知耻必改,这样才能更好地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