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8期●本刊专讯●

军民团结奋战夺取盐阜区反“扫荡”胜利(摘要)

作者:蔡秋明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在这场人类历史上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的殊死大搏斗中,中国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战线各国人民付出巨大牺牲。中国军民抗战中伤亡3500万人,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达6000亿美元。江苏省在这场战争中,死伤达120万人。胜利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牢记历史,共护和平。
  抗日战争紧张阶段,我在苏北敌后盐阜抗日根据地做基层工作,经历过多次反“扫荡”作战,目睹抗日军民同仇敌忾,英勇奋战。
  1941年7月20日,日军集中第十二混成旅团,第十五、十七师团各一部,及伪军李长江、杨仲华等部共17000多人,进行第一次大“扫荡”,妄图以“闪电战”快速围歼我党政军机关和新四军主力部队,摧毁新生的抗日根据地。
  在新四军统一指挥下,新四军第一师在苏中南线发动猛烈攻势,连克蒋垛、黄桥等7处重要据点。苏北黄克诚第三师乘机反击,收复阜宁、东沟、湖垛、上冈、大中集等地日伪军据点。日伪军被迫从苏中调兵北进,陷人首尾难顾,被动挨打窘境。8月20日,日伪军被迫停止了第一次“扫荡”。在一个月之久的反“扫荡”斗争中,我军民共进行战斗135次,毙伤日伪军1931人,生俘日军15人,伪军1074人,缴获甚丰。第一次反“扫荡”胜利,取得了我军在平原水网地区作战经验,新四军军威大震。
  日伪军妄图摧毁苏北根据地的贼心不死,1942年11月开始,又对苏北根据地发起第二次更大规模的更残酷的“扫荡”,先“扫荡”淮海区,1943年春,集中兵力重点“扫荡”盐阜区。
  新四军军部和华中局机关,遵照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指示,于1942年底,向准南根据地转移,跳出敌人的包围圈,1943年1月10日,抵达时眙县黄花塘。
  嗣后,苏北区党委在阜宁郭墅张庄召开备战会议,部署反“扫荡”任务,实行坚壁清野,改造地形,防止敌人利用高大坚固建筑物作据点,作了充分的反“扫荡”准备。
  在第二次大“扫场”中,日伪军集中2万余众,形成强大的包围圈。新四军采取“敌进我退,敌驻我扰,内线与外线,分散与集中相结合”战术,全面开展反“扫荡”斗争。
  从2月17日,日伪军分5路反复合击阜宁、陈集、佃湖、东坎、北蔡桥、五泛港、鲍家墩等地。至4月14日,历时两个月的反“扫荡”胜利结束,盐阜军民共作战658次,攻克敌据点50余处,毙伤日伪军2017人,俘日伪军780人,争取伪军150余人携全副武装反正,缴获各种枪械700余支及大批军用物资。
  反“扫荡”胜利,改变了新四军在苏北的战略态势。“扫荡”前,我与敌、顽三足鼎立,“扫荡”后,国民党韩德勤部弃地逃走,一部分投敌成了伪军,三角斗争的局面结束了,我打大了根据地,为坚持和发展苏北人民抗日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为纪念盐阜区反“扫荡”胜利,盐阜专员公署和盐阜人民群众于1943年夏天,在阜宁芦蒲建立 “盐阜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陈毅军长亲笔题字,塔上铭刻八旅指战员在这次反“扫荡”斗争中主要战绩和烈士英名,让后人永远铭记。
  我们今天回顾这段战斗历程,目的为了弘扬伟大的“抗日精神”,让人们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大江南北》杂志是一本鲜活的历史教科书辅导读物,创刊20周年发行10万份,可见深受广大读者欢迎。我们表示真诚的祝贺。江苏老区与《大江南北》结下“不解之缘”,江苏各地老促会将这份刊物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的辅导教材。我们将一如既往,抓好发行,抓好用刊,让《大江南北》传遍大江南北。祝《大江南北》越办越好,更上层楼。我这里代表江苏老区人民再次道一声:编辑部同志们辛苦了,老区人民十分感谢你们为老区提供了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蔡秋明为江苏省老促会执行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