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和大江南北杂志社在这里隆重聚会,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大江南北》创刊20周年。有机会到上海参加这样的盛会,感到十分荣幸。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共南通市委、南通市人民政府对会议的成功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南通是江苏最早的革命老区之一,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就曾经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和苏维埃政权。抗日战争时期,南通地区是苏中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一部分。1940年10月黄桥战斗胜利以后,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移驻海安。并于10月底派陶勇、刘先胜率领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三纵队从海安出发,进驻通如海启地区,开辟抗日根据地。1941年3月,苏北区党委改为苏中区党委,苏北临时行政委员会改为苏中行政委员会。今南通所属各县大部分属苏中四分区。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南通人民与日伪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1941年和1942年,南通军民连续击退日伪的反复“扫荡”。1943年春,日伪投入大量兵力,对苏中四分区实施“清乡”。面对日伪的“军事清剿”,四分区主力部队和各县警卫团,避实击虚,挺进到日伪占领的地区,袭击和攻克据点,伏击调动的日伪军。留在日伪“清乡”圈内的精干武装,依靠人民群众,灵活穿插,机动游击,使日伪合围、梳篦处处扑空。广大群众积极响应粟裕同志的号召,拿起钉耙、锄头铁叉袭击日伪军。跳到“清乡”圈外的主力部队,则积极寻找战机,不断打击日伪,有力地配合了“清乡”圈内军民的斗争。在至1944年秋的一年半时间里,南通军民相继粉碎了日伪发动的“军事清乡”、“政治清乡”“延期清乡”、“高度清乡”,抗日民主根据地得以巩固,人民武装不断发展壮大。
抗日战争时期,南通抗日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受了长期艰苦、复杂斗争的考验,付出了巨大代价。南通抗日军民正是以自己的血肉,换来了民族解放事业的胜利。60年前,无数热血青年离开大上海,奔赴一江之隔的南通参加抗日斗争;许多物资通过各种途径从上海运往南通抗日前线,给南通的抗日斗争以极大的支持。和平时期,上海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引领着全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作为长江三角洲城市带上的重要—员,地处长江北岸的南通,在接受上海辐射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一次一次地发生着跨越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南通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发扬革命先辈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精神,使这片先辈们曾经为之浴血奋斗的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形势喜人。继2003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首次分别超千亿元和百亿元后,2004年有了更大的发展,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GDP)1226.0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5.6%,人均GDP达到15806元,增长16.1%。全市财政收入完成138.72亿元,比上年增长20.8%。城乡居民收入平稳增长,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南通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长足的发展,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当地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发扬战争年代形成的爱国主义和奉献牺牲精神。今天我们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目的之一也是要从先辈们爱国奉献的斗争历程中获取精神的力量。说到这一点,我要特别感谢《大江南北》杂志。现在《大江南北》年发行量达到10万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到这一点确实可喜可贺。其原因就在于她在坚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继承革命优良传统”宗旨的前提下,很好地做到了“历史与现实结合,学术性与文学性兼备”,寓教于乐,深受读者的欢迎。也正因为如此,南通市委和各有关部门非常重视《大江南北》杂志的发行和学习使用。值得高兴的是,《大江南北》在南通已连续多年年发行量超过1万份,2005年更是达到13400份,在南通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值此《大江南北》杂志创刊20周年,我表示衷心祝贺,并祝愿她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