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中三分区坚持抗日敌后斗争的体会
从1941年开始,侵华日军对华中敌后根据地加紧进行“扫荡”、“清剿”和“清乡”,企图消灭华中新四军,彻底摧毁我华中根据地,华中进入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党中央要求把巩固和坚持各根据地作为“第一等任务”。为适应新的斗争形势,由各中央局、分局、各级党委对根据地实行“一元化”领导,统一领导各地区的党、政、军、民工作。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华中军区实行主力军地方化,加强了对主力军、地方军、民兵武装“三结合”体制的全面建设。华中抗日敌后斗争的实践证明,正是依靠这一重要的组织措施,才使华中地区克服了最严重、最困难的斗争局面,粉碎了敌人连续不断的“清剿”、“清乡”,保证了根据地的巩固并有所扩大;并且使华中的主力军和地方军也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当时苏中地区的斗争形势尤为严峻、复杂。国民党军李长江部1941年初在泰州投敌后,日伪军联合对根据地加强“清剿”、“蚕食”,所有县城及水陆枢纽、港口、重镇都被敌占领,根据地日益缩小。敌人还在我各个根据地之间,构筑大量碉堡、篱笆墙,企图分割根据地并逐片“剿灭”。面临这一局势,为保存主力军的实力,保障各级地方政权建设,以利于坚持根据地的斗争,就更加迫切地要求实施主力军地方化。
我就是在这种形势下,于1941年春,奉命由新四军第一师独立旅到苏中三分区加强地方武装的,先后担任了泰兴、靖江、如西三个县的县警卫团(后改称独立团)副团长(当时团长均由县长兼任,副团长实际主持团的日常工作),以及三分区独立团副团长。1943年又调至由叶飞同志领导的新四军一师一旅(兼苏中三分区)任作战科副科长、教导大队大队长。本文着重谈谈加强“三结合”武装建设的一些体会。
—、加强“三结合”武装力量的全面建设,是战胜强大敌人的组织保证。
首先,必须实施主力军地方化,才能使“三结合”武装有坚强的骨干力量。当时,人侵华中的日军在伪军配合下,对根据地进行极其频繁的“清剿”、“清乡”。仅1941年,对苏中三分区除进行两次大规模“扫荡”外,中小规模的“清剿”“清乡”几乎每半个月就有一次,并在一些交通枢纽设立据点,每个据点驻有日军二三十人,伪军200余人。而我各县原有的武装(警卫大队或称县大队),人数少,装备差,又缺乏实战经验,是很难应付这种局面的。为此,新四军一师按照主力地方化的要求,组成县警卫团。我于1941年4月,带着独立旅第七团第二营来到泰兴。新组建的县警卫团辖有两个营、一个特务连,共约500余人。主力军下去的干部、战士,有很大一部分是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战初期参军的,有较丰富的实战经验,成为县团训练和作战的骨干力量,使县警卫团的战斗力获得较快的提高。
其次,要加强地方军和民兵武装的组织建设,保证“三结合”武装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在加强县团建设的同时,三分区还健全、充实了区武装,由原先的县警卫大队中抽调部分骨干,充实区警卫队(或称区中队),并在减租减息运动中,动员贫雇农参军,使区队由原先的十来个人逐步扩大到四五十人。以靖江县为例,至1943年春,县团扩大到三四千人,加上区队,全县的地方武装达600余个。在加强各级地方武装建设中,新四军一旅还经常有计划地抽调基层干部和战斗骨干,充实各县的独立团;县团也逐步做到有计划地抽调骨干充实和加强区队。这样,在“三结合”武装体制中,形成了互相支援、互相补充的良性循环,不断加强了“三结合”的整体力量。记得我从地方部队调回一旅时,就带回500余人充实加强了主力部队。
再次,要重视发展民兵,建立各种抗日群众组织。按照华中局的要求,各乡成立人民武装委员会(简称武委会)作为民兵的领导机构。以党员、贫雇农为骨干,组建基干民兵队,配备少量老式枪支和手榴弹,更多的使用大刀、长矛、匕首等冷兵器。有些乡还组织了联防队、联防哨、自卫队等各种群众性自卫武装。此外,还普遍发动群众,组建农民抗日协会、青年抗日联合会、妇抗会、儿童团等组织,把各界、各层次的人民群众最大限度地动员起来,使抗日敌后斗争拥有雄厚的群众基础。
二、主力军、地方军与群众武装互相配合、主动协同,才能充分发挥“三结合”的整体威力。
在粉碎日伪的“扫荡”、“清剿”与“清乡”中,主力军无疑应起到主导作用。但是,在敌人兵力占绝对优势、斗争形势又极其复杂的敌后根据地,主力军的活动(无论是突袭、转移或隐蔽休整),一刻也不能脱离地方军和群众武装的配合、支援或掩护。
当敌人集中兵力向我根据地进行较大规模的分路“扫荡”“清剿”时,我们采取的基本策略是:主力避开决战,跳出敌之合击圈,转到敌侧后的机动位置,保存有生力量,并何机寻求敌之弱点,或突击分散单薄之敌,或突袭、拔除其孤立据点。而地方军则以原地坚持、原地游击为行动准则,骚扰进剿之敌,或直接配合主力军的突袭活动,或进行破袭交通、袭击敌之运输车队,或突击敌之薄弱据点。1941年4月,日军第十二混成旅团集结千余兵力,在伪军李长江部5000余人配合下,分七路“扫荡”苏中三分区各中心区。我率泰兴警卫团配合新四军一旅一团,乘夜突袭其姚家埭据点,击毙日军泰兴城防司令以下12人,俘3人,杀伤大批伪军,极大地震撼了进攻之敌。而后,三分区主力与地方军又在通榆路、如黄路以及林梓、白蒲、东陈、曲塘等地连续以伏击、突袭等手段打击进剿之敌,终于迫使“扫荡”的敌军于6月仓皇收兵。
在反“清剿”反“清乡”的斗争中,根据地的民兵和各种群众性抗日组织,在配合部队执行各种战勤任务,以及站岗放哨、构筑工事、侦察敌情、掩护伤员、锄奸反特、破袭交通、维护治安等方面,都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以1941年11月的高明庄战斗为例,该村在一小时内,就动员民兵、担架队、农抗会、青抗会、妇抗会成员共400多人,支援新四军一旅的作战,有力地保障了主力军粉碎敌之进剿。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我们在敌占区、边沿区普遍建立了情报点,对坚持敌后斗争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不论是敌人的大规模“扫荡”、“清剿”,或小股突袭,我们都能从各个情报点及时获得讯息,得以准确地掌握敌人的兵力装备以及行动路线,从而迅速转移,避免意外损失。每当敌人在秋收季节组织下乡抢粮时,由于我们及早获得情报,得以抢在敌人之前,发动群众突击收割、转移粮食。但也有一次,由于情报有误而遭受日伪军的突袭,导致三分区司令员陈玉生负伤。这个严重教训,促使我们更加重视和加强了情报网的建设。
群众性抗日组织的发展、加强,也为我们的伤员安置提供了良好条件。在敌人举行大规模“清剿”、“清乡”时,我们经常把不便随队行动的伤员安置到敌人碉堡、据点跟前的基本群众家里。实践证明这是最安全的措施。
三分区各县的独立团,十分重视发动和支持群众性的武装斗争。1942年9月如西独立团支援2万群众围攻加力据点的斗争是一个范例。当时,驻加力的伪军50余人,分两路至大丁庄抢劫、拉伕,并放火烧毁民宅。这一暴行激起了当地群众的义愤,民兵自卫队带领周边几个村的群众,手执刀、枪、棍、矛,追赶那帮伪军。一路上途经的渡军、井庐、港城各区民兵自卫队及群众纷纷参战,队伍像滚雪球似的迅速扩大,形成了2万群众围攻加力据点的局面。据守碉堡的伪军凭借机枪火力顽抗,双方僵持不下。次日清晨,驻如西县城的日军一个小队带伪军200余人,直奔大丁庄进行镇压报复,形势急剧恶化。接到民兵的报警,我立即率县团奔赴大丁庄,向正在肆虐的日伪军发起突然攻击,毙日军2名,伪军数十名,迫使敌军仓皇撤退。
三分区各县独立团还通过奇袭、伏击等手段,打击分散薄弱之敌,达到困扰、削弱敌人,锻炼提高自身的战斗力,并从中补充装备的目的。1941年7月初,我刚调到靖江,负责扩建县警卫团。县委研究决定,选择“七·七”抗日战争爆发4周年的时机,举行一次奔袭靖江县城的活动。我与政治处主任董铁山各率一部,分别攻打驻体育场的日军据点和城关的伪警察所。我们利用夜间隐蔽接敌,在午夜同时发起突袭,一举突破伪警察所,俘伪警察20余名。仅半小时就结束战斗,押着俘虏和一批缴获的武器弹药,安全返回根据地。
我们在斗争实践中体会到:县独立团的军事行动必须与人民群众的斗争密切配合,相互支持,才能取得打击敌人、保护人民的最大效果。根据地的群众发动得越广泛,组织得越严密,县独立团斗争的成绩就越大,代价就越小。另一方面,县独立团越是积极主动地开展游击活动,真正成为群众抗日斗争的骨干和支柱,根据地群众斗争的信心就越高,民兵武装的发展就越快,群众斗争的规模和成效就越大。以如西为例,至1942年10月,全县的民兵发展到3300余人,自卫队则扩充到3.2万人,成为苏中三分区敌后斗争最活跃的一个县。
三、树立坚强的全局观念,为“三结合"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党中央一贯倡导加强各根据地的军地党政干部之间的团结协调,并强调指出:“党、政、军、民关系不协调,在一般情况下,军队干部应负较大的责任。”叶飞同志在主持一旅兼三分区的工作时,反复强调,军队干部必须增强全局观念,要时时处处尊重、爱护地方干部,我在旅司令部工作期间,他亲自叮嘱我:“要像爱护部队首长一样,关照、保护党政领导同志的安全。”
每当日伪军举行大规模的“扫荡”、“清剿”时,军队的各级领导机关与当地各级党政领导机关经常统一组织转移。每到一地,军队的首长、机关都要具体部署并督促、检查党政机关的警戒、保卫工作。每次转移,我们总是把地方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安置在驻区的中心,部队则安置在外围,以利于应付敌情,确保地方干部的安全。记得1942年夏,我带领靖江县独立团突袭位于靖江、江阴间的重要港口八圩港,采取伪装奇袭的手段,迅速解决了战斗。正当我们押着20多名俘虏和一批战利品撤回驻地,途经封头坝时,在该区活动的三分区和县委领导被地主告密,招致靖江县300余日伪军的奔袭。尽管部队经过彻夜激战已十分疲惫,但掩护地方领导干部是当务之急!我立即组织部队向迫近村口的敌人发起反击,直至分区和县委领导安全转移,才组织突围撤退。虽然自己在突围中负伤,但为地方领导干部脱险而感到欣慰。
毛泽东在长期革命战争的实践中,概括出“兵民为胜利之本”的精辟论断。而“三结合”武装正是实现这一理论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苏中三分区抗日敌后斗争的历史经验再次证明,作为人民的军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和发动人民群众,才能在艰苦的条件下,赢得正义战争的胜利。
伟大的抗日战争已过去60年,我军也进入了全面加强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但是,只要我们的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仍然坚持以积极防御为战略方针,就必须坚持和加强“三结合”武装体制的全面建设。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右翼势力近年来的活动日益猖獗,不断暴露其扩张野心,我们更应居安思危。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日子里,重温这些宝贵的历史经验,将有益于更加自觉地继承和发扬我军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增强国防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