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布华北、华中、华南的抗日根据地
抗日战争时期,除了中共中央所在的陕甘宁边区以外,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游击队分别创建了许多敌后抗日根据地。
八路军在华北创建了晋绥、晋察冀、晋冀豫、冀鲁豫、山东五个抗日根据地。这些根据地面积相当大。例如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辖冀晋、冀察、冀中、冀热辽四个行政区,18个专区,110多个县。晋冀豫抗日根据地辖太行、太岳、冀南三个行政区。山东抗日根据地辖鲁中、鲁南、滨海、胶东、清河、冀鲁边6个行政区,包括陇海路以北的江苏省部分地区。华北抗日根据地跨山西、山东、河北、河南、绥远、察哈尔、热河、辽宁、江苏九省,有人口 7000余万,约占华北总人口的70%。
新四军在华中创建了苏中、淮南、苏北、淮北、鄂豫边、苏南、皖江、浙东八个抗日根据地又称鄂豫皖湘赣边区,面积最大,有9万多平方公里,39个县,一千万人口。其次是淮北抗日根据地,有25个县。较小的皖江抗日根据地有10个县,浙东抗日根据地有14个县。其他四个抗日根据地分别有18、19、20个县。华中抗日根据地地跨江苏、安徽、湖北、河南、浙江、湖南、江西七省,总面积25.3万余平方公里,有人日 3400余万,占华中总人口的50%以上。
华南抗日游击队也创建了一些抗日根据地。东江纵队在东江下游和广九铁路两侧建立了东江抗日根据地。琼崖纵队在海南岛的文昌、琼山澄迈、临高、白沙等县建立了琼崖抗日根据地。在珠江三角洲、雷州半岛、粤北、潮汕地区的抗日游击队,分别建立了小块抗日根据地。华南抗日根据地总面积4万平方公里,有人口600万。
这些抗日根据地都建立了行政公署和专区、县、区、乡政府。按照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抗日民主政府实行“三三制”,其成员为三分之一的共产党员,三分之一的非党进步分子,三分之一的中间分子。他们来自人民,代表人民,履行着人民赋予的为人民服务的职责。
把坚持抗战作为首要职责
国难当头,人民的最大利益是什么?是驱逐日本侵略者,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根据地的抗日民主政府,都把这作为自己的首要职责。
淮北行政公署1941年9月21日颁布的施政纲领要求:“坚持长期抗战,坚持团结抗战政策,与边区内外各抗日党派、各抗日军队、各抗日团体保持亲密关系,反对任何投降分裂倒退行为,以便准备反攻,达到收复失地、驱逐日寇出中国的目的。”鄂豫边区行政公署1942年3月22日颁布的施政纲领提出:“充分发挥一切人力、物力、财力、智力的作用,坚持边区抗战,保卫抗日根据地,反对分裂投降和反共摩擦,为最后战胜日寇而努力奋斗。”其它抗日根据地的政府在施政纲领中也强调了类似的要求。
为了坚持抗战,争取胜利,根据地的抗日民主政府动员和组织人民从各方面支持自己的子弟兵。他们节衣缩食,发展生产,为人民军队提供粮油、被服和弹药。他们开展“拥军优抗”运动,救治伤病员,慰问子弟兵,用代耕、抚恤等办法优待抗日军人家属。他们踊跃参军参战,保证了人民军队的补充和壮大。八年抗战,八路军从4.6万余人扩大到102万人,新四军从1.03万余人发展到21万人。这些不断增加的新战士,绝大部分是根据地的青年。
为了坚持抗战,争取胜利,根据地的抗日民主政府组织了强大的地方武装和民兵。他们既是八路军、新四军的后备力量,又是保卫根据地的自卫武装。到抗日战争胜利时,华北抗日根据地共有民兵164万余人,华中抗日根据地有地方武装9.7万余人,民兵96万余人。
为了坚持抗战,争取胜利,根据地的抗日民主政府还开展了锄奸、肃特、剿匪的斗争,坚决惩办投敌资敌的汉奸,努力肃清日伪派遣的间谍、特务,打击土匪和反动帮会的破坏活动,维护社会治安,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减租减息使农民得到实惠
抗日根据地的基本阵地在农村,基本群众是农民。根据地的各级政权建立以后,首先依据中共中央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实行减租减息,以减轻地主对农民的封建剥削程度,使农民迅速得到经济上的实惠,从而调动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要求农民按新的定额交租交息,以维护地主富农的合法权益,团结他们共同抗日。
咸租减息区别中心区、边线区、游击区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标准。在根据地的中心区,实行二五减租,分半减息。即按照抗日战争开始时的1937年的田租额,打七五折交租,降低租率25%。农民所欠债务,利率限制在一分半左右。严禁高利贷,取消押租等陋规。在边缘区、游击区,则可以先减租二成、一成五甚至一成,以能团结各阶层共同抗日为原则。
减租减息使根据地的农民普遍改善了生活。据苏北抗日根据地盐阜区1944年统计,共有佃农56443 户,减租后平均每户多得粮食395斤;雇农20149人,普遍增加了收入,平均每人多得粮食255斤。
抗日根据地还废除苛捐杂税,使人民从沉重的赋税负担下解放出来。苏中抗日根据地的宝应县曹甸一带,在国民党统治时期捐税有51种之多,其总和几乎占了农民全年收入的一半。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以后,各种苛捐杂税一律取消,仅交田赋、公粮两项,平均只占收入的7%。
千方百计发展农业生产
支持持久抗战,改善人民生活,根本的途径是发展生产。根据地主要是农村。根据地的抗日民主政府都是以发展农业生产作为经济建设的中心。
组织劳动互助,提高生产效率。根据地的各级政府动员劳动力和半劳动力,在自愿和等价的原则下组成变工队、换工队、互助组。苏南抗日根据地的句容县组织了603个互助组和变工队。淮南抗日根据地的来六县半塔区有300多个互助组。皖江抗日根据地的无为县牌楼乡,90%以上的农民参加了互助组。农民组织起来,实行劳动互助,调剂和节省了人力、畜力,便于共同制订生产计划,推广良种,改良农作,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实行劳动互助,有了剩余劳动力,还可以用来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发展副业、手工业、工业。据淮北抗日根据地1944年上半年统计,已有纺车36680架,织布机6881架。
发放生产贷款,增加农业投资。抗日根据地历经战争的摧残,又受日伪和国民党顽固派的经济封锁,而且时有旱涝灾害,农业生产遭到破坏,极需政府扶持。根据地的各级政府经常向农民发放生产贷款,供他们用于购买种子、肥料、农具、耕牛和兴修农田水利。苏中抗日根据地是日伪“扫荡”和“清乡”的重灾区。为了尽快恢复生产,苏中行政公署1943年贷出现款22879248元,粮食39829石,豆饼14200斤。泰县抗日民主政府每年都发放无息贷款和低息贷款,1943年发放农贷小麦15万斤,1944年增加到小麦30万斤。
人力开垦荒地,打大耕种面积。抗日根据地的各级政府不仅发动群众耕种好现有的田地,而且制订垦荒政策,鼓励开垦荒地。有的规定谁开谁种,谁种谁收,有的规定公荒由政府分配给抗日军人家属和贫农开垦并归其所有,私荒由业主开垦,如果业主无力开垦,由政府招人开垦。皖江抗日根据地专门成立了垦荒局,负责调查荒山、荒田、荒滩,组织群众开垦。1944年他们通过开荒增加耕地10万亩,仅湖东县就开垦荒地六千多亩。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台东县开垦荒地3.5余万亩,增产粮食15000石。
筑大堤留下勤政爱民佳话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根据地的各级政府都抓紧冬季农闲时节,动员和组织农民开沟挖塘,修圩筑堤,疏浚河道,兴建排水、蓄水、引水工程。地处江淮之间的苏中、苏北、淮北、皖江抗日根据地,对水利尤为重视。从1940年秋至1943年春,两年多时间里,这四个根据地共计筑堤818公里,开浚大小河道3370公里,受益的田地约1100万亩。
海堤、江堤、湖堤又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屏障。抗日根据地抓紧反“扫荡”和反顽战斗的间隙,兴修了一些规模较大的水利工程。抗日民主政府的主要领导人亲自领导,具体组织,带头劳动,与民工们一起奋战在工地上, 留下了勤政爱民的佳话。
苏北沿海人民深受海啸之苦,无情的海潮年复一年地毁灭着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从1941年5月15日起,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宋乃德领导人民奋战50天,挖土200余万方,赶在日伪大“扫荡”前夕修筑了一条长45公里、高九尺的海堤。7月5日完工,第二天新的海潮就翻腾而至,比1939年的最高纪录还高出六寸。由于新堤高大坚实,屹然不动,阜东十几万人民和几十万亩良田安然无恙。人民感谢共产党和抗日民主政府,将这条海堤称为宋公堤。
洪泽湖石堤是淮北抗日根据地25县人民生命财产的屏障,自明清两代修筑后就没有维修过,抗日战争中又被日伪军毁坏多段。1943年淮北行政公署拨巨款维修湖堤。1945年准宝县抗日民主政府又拨300万元维修。县长方原自始至终亲自督工,保证了工程质量,成功地防御了秋季的洪水。
皖江抗日根据地滨临长江,地势低洼,长江洪峰到来时极易成灾。各级政府把水利建设作为中心工作之一,领导人民建筑江堤,普修圩埂,改建水闸,力求解除水涝之忧。皖江行政公署主任吕惠生亲自规划了无为县三闸工程方案。这项建闸工程完成后,受益农田近10万亩。吕惠生还亲自领导了黄丝滩江堤的兴建。这项当时皖江最大的水利工程,费时三个多月,费工100余万个,挖土44万方,筑成15里长的新堤,可使长江北岸的舒城、无为、巢县、和县、含山等县300万人民和400万亩农田免遭水患。人民欢欣鼓舞,将这条江堤命名为惠生堤。吕惠生烈士牺性已经60周年,惠生堤至今仍是巢湖市及邻近八县的屏障。
推行大众文化和普及教育
抗日根据地的各级政府不仅致力于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而且十分重视人民的精神生活,为推行民族化、民主化、科学化、大众化的新文化做了大量工作。文学、戏剧、音乐、美术和报纸刊物,都要求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适应工农大众的需要。苏北抗日根据地1941年大力推广墙头诗,认为这是“使文学深入大众的一种最好的办法”。《江淮日报》这年7月19日特地出版了《墙头诗运动专号》。美术工作者为适应战争环境,创作墙头画、布画、油印画、石印画和木刻,还为传统的拉洋片、幻灯、皮影戏作画。在戏剧方面,要求团结民间艺人,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戏曲形式,宣传抗日战争和根据地建设,在这个基础上探求改革旧剧。鄂豫边抗日根据地编演了许多楚剧新剧目。浙东抗日根据地编演越剧新剧目,还试行了男女同台演出等改革。一大批通俗报刊在各个根据地先后创刊,1943年4月25日创刊的《盐阜大众》在发刊词中声明:要办成“一种泥腿子报,专给不识多少字的大众看”。
尽管处于艰苦紧张的战争环境,抗日根据地的教育事业都很快恢复并有发展。根据地的各级政府团结原有的教师和其他能为教育事业出力的知识分子,改造旧学校,改造私垫和村垫,兴办新学校,编印新教材。根据中心区、边缘区、游击区的不同情况,采取集中教学、分散教学、跑反教学、隐蔽教学的不同方法,把各种学校坚持办了下来,入学率普遍有很大提高。
以冬学、民校、识字班等形式普及教育,扫除文盲,是抗日根据地教育事业的突出成就。冬学是利用农闲季节举办的成人教育。受教育者主要是乡村干部、民兵、农会会员和妇女。根据1943年冬的统计,苏中抗日根据地参加冬学的有15万人,苏北抗日根据地有14万人,淮北抗日根据地有19万人。冬学的教师不仅有来自学校的教师,还有乡村知识分子和进步士绅义务授课。儿童团也组织放寒假的中小学生到冬学教识字。冬季结束,农忙开始,冬学通常转为民校或识字班,利用农事间隙继续学习文化。有些地方还举办各种讲座。苏北抗日根据地的盐城县,夏季有419个村庄举办乘凉讲座,讲时事,讲科学,讲文化,参加听讲的约有19000人。
抗日根据地各级政府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还表现在加强法制建设,保障人民权利;实行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提倡干部廉洁,反对贪污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