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8期●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浙东抗日根据地为抗战史谱写了光辉篇章

作者:鲁冰 唐炎 刘贤俊

“星光映着杭州湾,月色迷着四明山,我们雄壮革命铁流,英勇走在敌人碉堡下面。我们马儿不嘶,我们轻装向前,冲过甬绍线”这是一支当年从浦东渡海到浙东开辟抗日根据地的战士们纵情高唱的歌曲。它曾经广泛流传在浙东军民中间。这振奋人心的抗战歌声,真实和生动地反映了抗日战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抒发了他们充满胜利信心的抗日情怀。尽管抗日战争胜利至今已有60周年,但是这歌声至今仿佛仍在人们耳旁回荡。重温当年血雨腥风、波澜壮阔的这段斗争史,对于继承光荣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实现民族振兴,是有重要意义的。
  浙东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浙东抗日游击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全国19块解放区之一, 是华中抗日的东南前哨阵地,是新四军浙东抗日游击纵队的活动地区。
  浙东抗日根据地是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困难的年代,根据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开辟建立的。1937年冬,上海、浦东各县和浙西杭、嘉、湖地区先后被日军占领。1941年4月,日军为了控制我国东南沿海,发动了宁绍战役,连陷绍兴、镇海、宁波、慈溪、余姚等城市,仅仅用了半个月时间,就占领了杭甬线两侧、杭州湾以南整个地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中国派遣军根据日本大本营的命令,加紧对浙江的侵略,1942年5月调动12万兵力,发动浙赣战役,不到两个月时间,连陷诸暨、义乌、金华等20多个县城。
  日本侵略军对浙东占领区残酷的法西斯殖民统治,对浙东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举一个例子:余姚、慈溪、镇海三县北部的“三北地区”盛产食盐和棉花,这里被占领后,日军为了加紧经济掠夺,在当地城乡贴满了这样一张杀气腾腾的《盐务管理条令》:
  一、盐民产盐,除食用外,一律由盐务管理处收购,违者杀!
  二、盐民必须积极从事制盐生产,如发现有板不晒者杀!
  三、盐民产盐,私自变卖者杀!
  四、盐民产盐,私自藏匿者杀!
  五、盐民产盐,私自贩运者杀!
  六、盐区居民,凡从事贩盐者杀!
  七、凡船民装运私盐者杀!
  八、凡无业游民,如抢夺食盐者杀!
  九、一切驻军,凡从事贩盐看杀!
  十、—切公职人员,如有参与贩盐活动者杀!
  (引自《拍天潮》第170页,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年版)
  这张触目惊心的布告只是日本侵略军的一个极小的罪证。他们实行法西斯恐怖政策,对浙东人民滥捕滥杀,奸淫虏掠,横征暴敛,摧残折磨,使浙东成为人间地狱。
  抗日烽火在浙东燃起
  皖南事变以后,党中央对新四军在华中的战略部署做了新的安排,决定增辟浙东(即沪杭甬三角地区)这一战略基地。1941年5月至9月,中共浦东工委派武装人员约900余人分七批先后南渡浙东,会同中共地方组织,开展抗日游击战争。这支部队后来成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的基础。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浙东的战略地位更加重要。1942年6月,中共中央华中局先后从苏南和苏中地区调派数批干部到浙东工作。7月成立中共浙东区委员会,8月成立三北游击司令部。这时不仅坚持了三北游击根据地,保持了浦东原有阵地,还开辟了四明、会稽和金萧三块新根据地,浙东抗日游击根据地得到进一步扩大和发展。1945年1月,成立浙东行政公署。
  浙东抗日游击根据地与其他根据地一样,在日本侵略军“清乡”、“扫荡”中,在反顽自卫战争的困难环境下,放手发动群众,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实行了人民战争。根据党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广泛开展了对国民党军政人员的工作,同时团结了地方上的开明士绅,浙东的抗战得到各阶层人士的广泛支持和拥护,当时根据地内人才济济。领导军民坚决抗击日伪军的“扫荡”、“清乡”,努力营造一个较好的生存环境。在根据地内大力发展经济,领导军民开展了大生产运动,改善群众生活;废除苛捐杂税,实行减租减息,减轻人民负担,密切了干部和群众及党政军民关系。发展文化教育,推动新文化的普及,根据地内的教育事业、新闻出版事业、医疗卫生事业和新文艺运动,蓬勃发展。到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5年9月奉命北撤时,浙东抗日游击根据地已拥有四明、浦东、三北、会稽4个专区和16个县级政权,解放400多万人口,抗日武装达到1.5万余人,控制了一段重要海岸。
  突出的战略地位
  浙东抗日游击根据地与全国其他的解放区相比,面积是比较小的,但它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这个根据地东自舟山群岛,西至富春江边,南到奉化、新昌、香县和东阳公路北侧,北达长江以南、黄浦江两岸浦东浦西的淞沪地区。这里地处长江三角洲的南翼,人口稠密、物产丰富、经济发达、交通方便。
  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是在敌、伪、顽包围、夹击的极端复杂而又困难的情况下发展、壮大的。这里是国民党、蒋介石发家之地,也是国民党政府重要经济来源地区,他们不会容忍新四军在浙东的存在;日本侵略军把这一地区看作是巩固对中国大陆的占领、保障海上交通线的畅通、进行经济掠夺的必争之地;对我党来说,在浙东建立抗日根据地,就可以把苏中、苏南、浦东、浙东、闽浙赣连成一线。
  浙东抗日游击根据地孤悬华中敌后,和整个华中抗日根据地不相毗连,浙东新四军在没有老根据地依托的条件下,在日伪军以城市为基点,铁路、公路钱塘江、黄浦江、姚江海岸为连接线构成的封锁网中,既要与日伪军作战,又要对付国民党反共顽固派掀起的摩擦和“围剿”,斗争十分尖锐。对于浙东敌后战场的特殊性、复杂性和艰苦性,党中央和华中局有充分的估计。毛泽东对这个地区的危险处境一直十分担心,他在1943年1月5日复陈毅等提出的在日军大举“扫荡”的严峻形势下,新四军可能被迫在某些地区作分散布置的计划的电报中还这样说:“同意你们分散计划。惟浙东方面不宜去人,恐抗战胜利时被国民党消灭,收不回来。”1943年2月,陈毅等曾致电谭启龙、何克希,再次强调:应估计到浙东地区的突出和孤立及将来在反攻时期的困难,因此需力戒张扬,力戒大吹大擂,力戒抄袭各根据地的一套老办法。为此,根据地初创时期,根据上级指示精神,一切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都采取隐蔽灰色的方式进行,不用新四军番号。这为浦东武装能在三北迅速站住脚,开辟抗日根据地,规定了正确的战略方针。到1943年12月22日,根据形势的变化,新四军军部才电令浙东部队,改名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1944年1月5日正式对外宣布。
  打击了敌人  发展壮大自己
  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和发展壮大,建立起战略支点屹立于东海之滨,从而较好地解决了我党在这方面历来比较薄弱的战略支点问题。皖南事变之后,党中央和毛泽东对新四军在华中作战的战略部署作了新的安排,并指出“关于浙东方面,即沪杭甬三角地区,我们力量素来薄弱,总指挥部应增辟这一战略基地....”浦东武装南渡开辟三北抗日根据地后,就在“坚持三北,挺进四明,控制会稽山”方针指引下,建立和保持浙东这个战略支点。随后,党中央和华中局进一步提出关于发展东南的决策,使浙东、浙西新四军两次会师富春江,浙东、浙西两个战略区联成一片。
  在这个敌后战场里,从1941年5月到1945年8月的4年中,经历了大小战斗643次,收复上虞、南汇两座县城,攻克敌伪据点110多个,毙伤俘日军少佐顾问、伪军上校总队长、团长以下官兵9197人;并缴获了大量的武器和军用物资,新四军浙东抗日游击纵队以数量不多的兵力抗击、牵制、消耗着2万多日本侵略军和2万以上的伪军,起着据局部而影响全局的作用,其政治影响更不可低估。浙东抗日根据地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谱写的光辉篇章.将永昭日月!
  在开辟和发展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过程中,锻炼成长了一支具有强大战斗力的坚强的革命部队和大批革命干部。从1941年5月到1945年9月的四年中,根据地进行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建设,开展对敌斗争、敌占区工作、秘密工作、海上斗争、争取和改造伪顽军、统战工作、建立三三制政权、群众工作、拥政爱民、发展生产、减租减息、整顿三风、审查干部……正如谭启龙同志所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任务重似泰山,人人重任在肩。这是领导敌后军民同日军进行殊死搏斗的四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全面推进的四年,艰苦卓绝而又轰轰烈烈的四年,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四年。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奉命北撤时,部队已发展到1.5万余人。这支部队及其大批干部,为随后的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战争,保卫祖国,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历史的启示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深深感到这个胜利实在来之不易。浙东四年敌后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许多党的优秀干部、战士和抗日群众流血牺牲换来的。
  历史是一面镜子。日本的侵略历史可对后代起到教育和警示作用。日本军国主义在二战中对亚洲国家和人民犯下的罪行铁证如山,任何人都篡改不了的。可是日本政府不久前又审定通过右翼教科书,竭力为日本军国主义开脱罪责,美化侵略,甚至公然鼓吹侵略有功。日本的一些领导人多次参拜供奉着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日本不把正视和反省侵略历史的承诺落实到行动上的种种做法,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无比愤慨和高度警惕。
  抗日战争的胜利已经过去60年了,中国和世界的形势迄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是,这场战争所提供的丰富的经验教训,仍然值得我们认真地吸取。回忆昨天战争的惨烈,日本侵略者的残暴,以及人民反抗的英勇,就是为了激起我们的思考,如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充分发扬抗日战争中表现的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紧密团结奋斗的精神,不怕任何困难的英雄主义气概,同时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不断夺取新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