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8期●征战纪事●

“长江是我们的”

——记江心跳板和桥头堡创建与贡献

作者:杨风

原江苏江都县的嘶马、大桥、吴家桥和新老洲(新老洲现属扬州市邗江区),地处长江北岸,是淮河入江处,与长江中的扬中县和江南丹徒县的圌山、大港隔江相望,离东北的泰州、西南的镇江、西北的扬州各30华里。就是这样一个偏僻的平原水网地带,在抗日战争以及后来的解放战争期间却成了陈毅、粟裕、谭震林等新四军将领率部驰聘大江南北、大显雄才大志的战略要地——江心跳板和桥头堡。
  1937年底,日寇占领镇江、南京和扬州不久,1938年5月4日党中央和毛泽东就明确指示:新四军“在茅山根据地大体建立起来之后,再分兵一部渡江进入江北地区”。当时任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副书记的陈毅于1938年六七月间,率部从皖南到苏南。为了坚决执行中央的战略方针,他命令管文蔚领导的挺进纵队派一先遣队过江到江都的嘶马、大桥、吴家桥和新老洲侦察敌顽情况。当年9月,管文蔚从挺进纵队三、四支队各抽调部分兵力,由方钧(后叛变)梅嘉生、韦永义率领,从大港过江到荷花池上岸,与国民党顽军刘云龙部队打了一仗,控制了新老洲;随后又过夹江到河口、三江营一带,与国民党顽军张少华部打了一天一夜,张少华部溃败;接着又将盘踞在嘶马、大桥、吴家桥不打鬼子专门欺压人民的保安队全部消灭,从而控制了从扬泰运河以南到长江边30华里宽,从东到西40华里长的桥头堡阵地。
  为了保障新四军渡江挺进苏北的安全,1938年10月中旬,陈毅在管文蔚陪同下,亲自从大港过江到新老洲视察。他花了整整三天时间,仔细察看了北边的夹江(准河入江水道口),认为夹江江面不宽,大军可以从这儿过江,并说:新老洲和扬中都可作为我军渡江的两大跳板。陈毅视察后不久,管文蔚立即派挺纵三、四支队全部过江到大桥、吴家桥、郭村,与江南的扬中连成一片。
  新老洲这个江心跳板和嘶马、大桥、吴家桥这个桥头堡就这样建立了起来。从1938年到1949年春大军渡江的10多年间,我军的干部、战士、伤病员、武器弹药、医药等,大部分是从这个跳板、桥头堡上进出的。
  1939年12月,敌出动海、陆、空3000余人在江南丹北、扬中疯狂“扫荡”,我挺纵正副司令管文蔚、叶飞即率司令部和挺纵主力过江移至大桥、吴家桥一带进行整训。
  1940年1月26日,刘先胜、廖政国率一个团由仪征经扬州南郊三汊河、施家桥,到新老洲进入吴家桥,第二天即投入反“扫荡”的战斗。
  1940年6月下旬,泰州的李长江在韩德勤的唆使下,突然组织13个团的兵力,向我挺进纵队驻地郭村发起进攻。这时,火速驰援郭村的苏皖支队由陶勇、张震东率领,跨越天(长)扬(州)公路,夜渡邵伯湖,昼夜兼程200华里进入郭村地区投入战斗。同时,正率西进支队进行反顽斗争的廖政国也接到陈毅命令,要其率部迅速返回,东援紧张的郭村战斗。廖得悉,从扬州北线东返,有韩顽和日伪军封锁阻挠;从扬州南线经新老洲,要过几道江河,将会贻误战机。这时,在新老洲做群众工作的陆辉、吴飞两同志通过由我控制的大刀会负责人,用五条大船在施家桥东边的夹江西岸等候,使廖部直接登船渡至夹江北岸,及时赶至郭村前线。与此同时,陈毅也从江南溧阳县水西村指挥部出发,一行五人步行三天,越过运河、铁路、长江三道封锁线,赶到新老洲与正在迎接的惠浴宇会面后,再过夹江到郭村前线与叶飞等共商战略决策,使该次战斗在军事上和政治上均获全胜。
  1940年7月8日,粟裕率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和主力二团、新六团从江南挺进苏北。1944年,粟裕率部从苏中南下到苏杭三角地区,开辟、建立苏浙军区;1945年秋为执行国共双十协定,粟裕率部从江南撤回江北,都是从新老洲和扬中这两块跳板上来回的。新四军领导同志从这块跳板上来回的有:陈毅、粟裕、谭震林、叶飞、陈丕显、管文蔚、惠浴宇、江渭清、王必成、姬鹏飞、刘先胜、廖政国、陶勇、曾山等。
  这个红色桥头堡、江心跳板,是新四军北上南下东进西征的咽喉,是新四军南来北往的交通枢纽。
  正如赖少其作词、何士德作曲的《渡长江》中所唱的:“薄雾弥漫着江面,江水冲击着堤岸……敌舰上下弋游,我们不怕。长江是我们的,我们千百次自由地来去。我们要渡过长江,获得更大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