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毛泽东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先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杰出的华侨领袖。他忧国忧民的强烈意识,爱国爱乡的赤子情,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激励后人为中华腾飞而无私奉献的强大精神动力。
1874年10月21日,陈嘉庚出生于福建同安县集美村。其父陈杞佰在新加坡开米店,侨汇时断时续。他9岁才上私塾,16岁就告别母亲,去新加坡父亲的米店里学生意。30岁独立经营。他注意市场调查,经营有方,到1925年已创办30多家工厂,100多家商店、分行,代理处则遍布五大洲 48个国家和地区,雇用职工30000余人,成为东南亚著名的“橡胶大王”,但他致富不为私利,而是将钱财慷慨捐出,为社会服务,争“尽国民一分子之天职”。
1910年他参加同盟会,并资助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民国政府临时大总统。同时,他还在家乡和南洋捐资办学,创办了集美学校、厦门大学和南洋华侨中学等。他用于兴学的资金超过一亿美元,几乎等于他全部家财。人们亲切称陈嘉庚先生为“校主”。他在华侨中享有极大的威信。
1928年,日军侵占济南制造杀戮我外交官的“济南惨案”,随即,陈嘉庚在南洋成立“山东惨祸筹赈会”,领导筹款赈济难民。1931年日军制造侵略我东北的“九一八”事变和 1932年进攻上海的“一二八”事变,对此,陈嘉庚更是义愤填膺,慷慨为祖国捐献。
1937年日军发动了“七七”卢沟桥事变,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日战争开始了。陈嘉庚看到侨居南洋的日本国民“七七”一日献金四千余万元给日本政府时,他焦急万分。在他的倡议下,1938年10月10日,南洋各地168位华桥代表在新加坡开会,决定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公推陈嘉庚为主席。大会发表宣言,分析形势,坚定祖国必胜的信念,号召华侨“吾人今后宜更各尽所能,各竭所有,自策自鞭,自励自勉,勇跃慷慨,贡献于国家”,使国家“一洗百年之奇耻”,宣言还号召华侨到祖国“开发矿藏,推销产品”以增国力,并维持难民生计。陈嘉庚在会上号召华侨承担常月捐,货物捐,购买救国公债等,把南洋各地一千万华侨发动起来,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
在陈嘉庚的领导下,南侨总会天天组织上千人包括小学生上街募捐,还开展义演、卖花等活动。有的劳工将自己辛苦积攒准备结婚或养老的钱献出来。有的企业家卖掉了橡胶园,出现了富商巨贾有钱出钱,劳工小贩有力出力的感人局面。据当时国民政府统计,从1937年至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南洋华侨平均每月捐献国币734万元。全球华侨汇款为53亿元。这段时间,国民政府总收入为226亿元,华侨汇款相当于国府总收入的1/4,将近军费的1/2。八年抗战中,世界各地华侨组织捐款达13亿多元。
此外,“南侨总会”还组织了三千多名南侨机工回国投入抗战行列,并捐献了大量实物。据1940年10月的不完全统计,华侨捐献飞机217架,坦克27辆, 救护车、汽车1千多辆,大米I万包以及大量寒衣、胶鞋、雨衣和医药、纱布等军用物资,募集了巨额钱物支援抗战。这期间,陈先生殚精竭虑,忙于社会工作,很少回家,儿孙们一年之中几乎只有在春节拜年时才能见到他。
1938年、华中华南被占,中国沿海对外通道全部被堵,主要靠全长1146公里的滇缅公路维持对外联系。这条路途经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危崖峭壁和怒江、澜沧江等汹涌咆哮的大江,道路险峻崎岖,但这是当时国外运送军用物资和生活资料来中国的唯一通道,是中华民族抗战时期一条不折不扣的生命线啊!它,急需有经验的司机。
又是“南侨总会”,1939年2月发布通告,号召华侨司机回国服务。到8月,就有3190多位司机报名,成立“南侨机工归国服务团”,分批回国。有的机修工还带了自己的全部机器和同伴们一起回来。他们告别父母妻儿和优裕的生活,日夜不停地奔驰在陡峭的公路上,忍受饥寒劳累、虫咬蚊叮和疟疾等病痛,有的流尽了最后一滴血。陈嘉庚得知这个信息,寝食不安,很快为公路设计了七个停车站,每站设几个停车亭和工人宿舍、医院等,改善司机工作条件,确保运输命脉通畅。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们之中有许多人直接参加前线惨烈的搏斗,壮烈牺牲;有的到了延安,后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将军。1985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在昆明为南侨机工修建了一座纪念碑。
正当陈嘉庚怀着抗日必胜的信心奔走呼号时他的同盟会时的老朋友身为国民党副总裁的汪精卫却发表了“和平谈话”,主张对日妥协投隆,陈嘉庚多次电报询汪、责汪,劝其勿学“秦桧卖国求荣”,均无效果。于是,陈嘉庚以国民参政员身份,向1938年1O月 28日召开的重庆国民参政会第二次大会用电报发出提议案;“敌人未退出我国以前,公务员谈和平便是汉奸国贼。”议案恰由任参政会议长的汪精卫宣读。他脸色惨白,狼狈不堪。议案读毕,全场活跃,当然通过。只是将陈的原文压缩为“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对此,邹韬奋连夜撰文赞曰:“只是寥寥十一个大字,……却是古今中外最伟大的一个议案"。
为了更好地了解祖国抗战情况,鼓舞华侨更好地捐献,陈嘉庚于1940年组织了50多人的“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团员自筹经费,自带行军床、蚊帐、手电筒等于3月初回国。当时各地政府视陈为大财神,欢迎、宴请频繁,但是陈嘉庚一向为人勤勉俭约,崇尚科学、效率,厌恶浪费,且疾恶如仇,尤其在国难时期。他的座右铭是“应该用的钱千万百万都不要吝惜,不该用的钱,一分也不能浪费”,“人生在世,不要为个人生活打算,而要为国家民族奋斗”。他对昆明、重庆等地大肆铺张、耗时费钱的接待甚为不满。
同时对重庆“酒楼菜馆林立,一席百余元”,“汽车如流水,需油免计核"极为反感。他在《南侨回忆录》中就此现象写道“就外表数事,认为虚浮泛实,绝无一项稍感满意”,“然余不解者,重庆诸人之奢费,金钱从何而来,是否民脂民膏?”
这时,中国共产党的参政员叶剑英、林伯集和董必武造访陈嘉庚,共谋国事。
1940年5月31日,陈嘉庚冲破重重阻挠到达延安。他住在窑洞里,和毛泽东主席多次交谈,共同进餐。他广泛接触各方人士, 参观了女子大学、军校、铁工厂、印刷厂等。他发现延安已禁绝了鸦片,无苛捐杂税,社会秋序良好。
一天,八路军总司令朱德陪同陈嘉庚参观第四军校。学员正在打球,一见朱总司令,就招呼他参加。总司令笑咪咪地脱下外衣打起了球。这种官兵平等、亲如手足的动人情景,使陈嘉庚十分敬佩.感慨不已。在延安,他看到了中国的希望,对我产党由不理解到同情、支持。
1940年10月9日,陈嘉庆结束视察,从云南芒市到缅甸经印尼、马来西亚回新加坡。一路上,他向南洋侨胞如实汇报国内见闻,坚定华侨抗战必胜的信念,鼓舞华侨继续支援祖国抗战。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寇进逼南洋,陈嘉庚又领导华侨开展轰轰烈烈的抗敌救援活动,直到1942年2月,日军古领新加坡前夕,他才不得已和朋友一起辗转到达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的山城玛琅等地。他在朋友的帮助下,多次躲过日本宪兵的搜查。在此期间,他执笔写了30万字的《南侨回忆录》、让海内外中华儿女及其后代都知道在神圣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中,南洋华侨是如何向祖国奉献自己的心血的。1945年抗战胜利,陈嘉庚在印尼安然脱险,海内外同胞欢欣庆贺,11月,重庆各界500多人举行“陈嘉庚安全庆祝大会”,赞扬陈先生的高尚品德和他对祖国抗战杰出贡献。周恩来同志称赞他“为民族解放尽最大努力,为团结抗故受无限苦辛,诽言不能伤,威武不能屈……”。
1946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陈嘉庚毅然投身爱国民主运动,创办《南侨日报》,声援解放战争。他还以南侨总会的名义致电美国总统和众参两院议长,劝告美国撤退在华驻军,停止对国民党的一切援助。
1949年陈嘉庚应邀到北京出席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和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后,他于1950年5月21日回国定居,全身心地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时刻关心国家的建设事业和祖国统一大业。这期间,他任过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侨联主席等。他为国家的兴旺发达、社会的进步,奉献了全部资产和毕生精力。在他生前,人们常常看见他拄着手杖视察建筑工地。厦门市直通大陆的海堤和鹰厦铁路也是在他的提议下建成的。在橡胶贸易方面,他也出主意为国家节省外汇。
1961年8月12日,陈嘉庚先生在北京逝世,遗体移集美鳌园安葬。海内外同胞都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陈嘉庚先生的崇高品德和爱国精神,像一座丰碑永远耸立在祖国人民和海外儿女的心中。他的业绩永远留在祖国的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