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抗日外交九烈士之一的卢秉枢先生
抗日外交九烈士墓群坐落于南京中华门外与雨花台相邻的菊花台,其中有一座便是卢秉枢烈士墓。
卢秉枢,字玉衡,1902年出生于江苏东台市梁垛镇一个书香之家。其父卢少梦,晚清秀才,是当时闻名东台的宿儒,曾主编过《东台县志》。中年得子的卢少梦,对卢秉枢寄望颇高。为其取名秉枢,就是希望他日后能成为国家的栋梁、民族的精英。卢秉枢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自幼好学上进,于1918年9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南通中医专科学校。在校期间,卢秉枢博闻强志,为人正直,常撰写时评短论抨击时弊,深受老师器重。
1921年7月,卢秉枢从该校毕业,应聘到上海远东医院任医生。耳闻目睹当年上海屡见不鲜的国民“虽不幸而不争”的现实,卢秉枢逐步认识到,与其救国民病残的肢体,不如拿起纸笔唤醒人们麻木的灵魂。这一想法得到了他的表哥、时任上海《时报》主编戈公振的赞许和支持。就此,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最后几年间,卢秉枢担任了《时报》的特约记者,之后他又相继主办了《老百姓》、《漫画》等进步刊物,广泛宣传民主思想,深刻揭露殖民主义者和官僚买办阶级的丑行,受到了进步人士的一致好评。
然而当时国民党政府政治的腐败、外交的软弱,令卢秉枢痛心不已。“与其撰文作些无关痛痒的呻吟,不如打入国家机器的内部寻求济世的舟楫”带着这样的信念,他弃文从政,从1930年初起,相继担任了正太路局秘书、江苏省政府保卫总务主任。1934年初,卢秉枢因工作勤勉,政声颇佳,被破格擢升为菲律宾马尼拉中国领事馆主事。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卢秉枢激奋不已,赋诗“看尔才得吹灰力,便觉轻狂欲上天”,嘲讽日寇“蚂蚁缘槐夸大国”的痴心妄想。同年10月,在领事馆总领事杨光生的支持下,卢秉枢创办了《华侨抗日时报》,及时通报国内抗战形势,痛陈日寇罪行,积极动员菲律宾华侨行动起来抗击日寇。为最大程度地支援国内抗战,这个领事馆的外事人员纷纷慷慨解囊,筹集资金汇往国内。卢秉枢让妻子邱天佑变卖了所有首饰,连同自己的薪水,悉数捐出。在领事馆的感召下,当地的爱国华侨在短短的三个月间便向国内捐献1200万菲币,不少华侨青年亦在领事馆的资助下,回国参军抗日。更为可贵的是,在卢秉枢建议下,经由德国友人王安娜女士几经辗转,领事馆将一大宗捐款安全送达延安。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9日,日寇又将侵略魔爪伸向菲律宾,时局极为紧张。卢秉枢等八位外交官临危不惧,立即与中华商会主席薛芬士、华侨援助抗敌委员会主席杨启泰组织战时服务队,安排文教人员撤离,同时烧毁各种爱国捐款名单、账册等重要文件。美军驻菲律宾统帅麦克阿瑟将军撤离时,邀请卢秉枢等人一并同行,他们以“无祖国命令,一刻不可擅离职守”为由一致谢绝,令麦感喟不已。10日,卢秉枢不畏空袭频繁,极易罹难的危险,会同菲律宾当局组织市民和各国侨民成功疏散。15日,日军开始在菲律宾登陆。其时,卢秉枢妻弟邱宗海曾两次亲驾汽车到卢住所欲接姐姐、姐夫到山区避难。卢秉枢让爱妻邱天佑带着三岁的女儿卢美纯和出生不久的儿子撤离,自己婉言拒绝了他的好意。与妻子临别时,他在送给妻子的日记扉页上手书李清照《乌江》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明志。其时,国民党政府在美国印制的大宗纸币,在运回国内的途中正滞留马尼拉海关。卢秉枢敏锐地感到这一大批纸币如果长期滞留马尼拉海关很可能遭不测。“哪怕全部焚毁也不能落入日寇之手!”卢秉枢当机立断:“烧!”
1942年1月1日凌晨,马尼拉沦陷。2日,日本驻菲律宾领事木原次太郎带着日本宪兵气势汹汹地赶到中国领事馆,傲慢无理地宣称卢秉枢等八名外交官要活命只能代表汪伪政府供职。卢秉枢等人当即严正拒绝。不久,他们便失去了自由,被扣押在菲律宾大学美术学院内。
3月中旬,日军驻菲律宾宪兵司令太田获悉中国领事馆曾组织抗日募捐、销毁纸币,怒不可遏地提审了杨光生、卢秉枢等人,并恐吓说:“你们为国内筹款1200万菲币,现在限你们在三个月内为我们大日本宪军加倍办理筹集2400万菲币,以供军需。”遭拒绝后,太田气急败坏地将杨光生与卢秉枢等八名外交官押解到地牢内。该地牢直通巴士河边的隧道,每逢海水涨潮时,河水倒灌,牢内腥臭难忍,令人窒息。日寇想通过对肉体的摧残击垮他们的斗志。时穷节乃见,无论日寇采取什么样的酷刑和凌辱,卢秉枢等人都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保持了炎黄子孙的高尚气节。4月17日上午,恼羞成怒的太田再次以处死威胁他们。卢秉枢索要纸笔。太田喜出望外,满以为他要招供些什么,不料卢秉枢却在纸上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4个大字。
1942年4月17日下午1时左右,遍体鳞伤的杨光生、卢秉枢等八名外交官被黑布蒙面、双臂反剪。一队日本宪兵杀气腾腾地将他们押解到华侨聚居的义山东南洼地。在事先挖好的一个大土坑边,日本宪兵头目恶狠狠地嚎叫:“不交出抗日捐款名单,不答应筹集军款就毙了你们!”卢秉枢等人大义凛然,毫无惧色,并高声怒斥日寇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践踏国际公法。“砰、砰……”日军乱枪齐发,八位不屈的中华民族优秀儿子壮烈殉国。卢秉枢时年40岁。一位华侨有感于八位英烈的民族气节,深夜冒着危险将他们收尸安葬,并标明了他们各自的身份。
194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十周年纪念日,卢秉枢等八位烈士和同被日寇杀害的驻山打根领事卓迎春的忠骨由专机运回国内,一并安葬在菊花台,命名为“抗日外交九烈士墓”。菲律宾华侨为永久纪念卢秉枢等八位忠烈,在当年烈士遇难的地方自发筹资兴建了一座高大的纪念碑和一座座烈士堂,岁时公祭,供人瞻仰。1982年,南京市人民政府拨出巨资重修了九烈士墓,将其命名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并向烈士家属颁发了经国家民政局认证的“革命烈士证书”。1991年,南京电视台拍摄了《异域忠魂》电视专题片,通过对烈士亲属的追踪采访,对卢秉枢等九烈士的事迹作了生动深入的报道。2003年8月,盐城市政府将卢秉枢烈士在家乡东台市梁垛镇的故居命名为“盐城市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秋,东台、梁垛两级政府会同卢秉枢烈士遗女、留美医学博士卢美纯(其事迹本刊今年第4期曾作过报道)斥资20多万,将烈士故居修缮一新,并命名为“东台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免费向社会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