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八·一三”战事爆发后,内地的许多城市也相继沦陷,于是许多难民涌到“孤岛”上海来。上海又和从前一样挤得像“沙丁鱼罐头”,房租高涨。留在租界归不得家又没有工作的失业者越来越多。
1938年9月,上海各界救亡团体举行联席会议,决定在全市开展“节约献金”和“劝募寒衣”活动,暂定目标为20万件棉背心。上海学生界在这次活动中,表现了极大的热忱,他们日夜奔跑在上海的大街小巷,三五成群手拿“节约救难纪念章”口唱节约歌:
“快快节约,快快节约,救难民,救难民!
我们要救中国,要救同胞!快来节约,快救同胞!
不到一个月,上海学生征集到寒衣五万件,虽然进度较快,但离既定目标,尚需努力。他们决定更广泛地深入到各商店及娱乐场所开展劝募活动。在全市节约救难的运动感召下,有一些豪富家庭出身的青年学生,积极劝说其父母,积极献金,支援抗战,潘必正就是一个典型。
潘必正家住海宁路同昌里, 父亲是个大商人,祖籍广东顺德,年龄60出头。潘必正是潘家的独养子,当年17岁,是个用功好学、爱国的中学生。在劝募活动中,他亲眼看到许多薪水低下的小职员,出于爱国的深情,把自已衣袋里仅有的少量钱币都捐献出来。潘必正被感动了。相比之下,潘父拥有几百万家产却无动于衷。他多次劝说父亲,均没能奏效。
1938的10月24日,为促使父亲觉悟,潘必正向家中提出,从家产中拿出400万元献出,支援抗战;若不同意,他即绝食。潘父当然不会答应,潘必正遂闭门实行绝食,潘老夫妻仅此一子,爱逾掌珠,遂请出小舅陈蓉荪从中劝导,并答应捐献100万。但潘必正以目的未达到,仍不肯进食。绝食已进入第五天。眼看儿子已进入生命垂危状态,潘父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又请人来规劝、调解,并答应将家产的三分之一(150万)拿出来捐献。这时潘必正才进食了一杯牛奶,并说:“并非以死要挟老父,实故乡沦陷,无家可归,家父花甲,天年有限,设或国亡,则家亦不存!”
潘必正“毁家纾难、绝食谏父”的消息见报后,不少资本家也为之震动,逐渐认识到这次抗战是关系到民族生死存亡的战争,大家必须做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无论劳工也好,资本家也罢,必须团结在一起,才能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他们纷纷解囊,拿出一部分财产支援抗战。有的家长也支持儿女参加抗战救亡。
潘必正在国难当头的关键时刻,所表现出的强烈爱国心,受到人们普遍赞誉,他是上海学生的光荣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