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8期●随感录●

雨丝风片

作者:一张

 
  收藏热
  民谚有“乱世藏金,盛世藏宝”之说,现在收藏的人多,自然是盛世了。
  何谓宝?因时因人异。早年收藏的是作废的粮票、布票,后来又藏火花、邮票、入场券;还有报刊创刊号以至地契、卖身文书。终于,由平民化而贵族化,由明清英法家什而金石书画。是为了投资还是投机?是用于行贿,还是“解解俗气”?愈来愈说不清,道不明。总而言之,离最初的收藏宗旨已十万八千里。
  发财真容易
  十年前一个明代瓷瓶,标价500元。五年前涨到50万,两年前拍卖价500万,今年已是1500万。既然股票天天跌,何必守株待兔呢。有胆量的上山打老虎去,没钱的混水摸鱼,也能捞一票。做个买卖古玩书画的收藏家,待价而沽,有何不可?于是,有人从西部小城市花2000元收进一幅当代名家山水,卖出380万的高价;一个花一百七八十万收购的印玺,是人工制造的赝品,经三位专家鉴定,一文不值。
  没有武松的本领,怎能上景阳岗?喂老虎活该。
  鉴定师
  因为全国出现了日涨夜大的文物市场和数以百千万计的收藏家、投资家和投机商,媒体开设了鉴别、玩赏的专版、专栏,出版了藏宝鉴宝的专业图书。同时,社会上也雨后春笋似的产生了鉴定师、鉴评专家和学术、艺术权威。他们身份的真伪高下,并不比书画古玩容易鉴别。
  这个行业鱼龙混杂,出场费之高直追大腕影视明星和红歌星。大师身价是需要高度保密的,一言九鼎,能变伪作为真迹,变废为宝。酬劳也高,有二八、三七以至平分秋色的。“三脚猫”的鉴定师一场也得千儿八百。
  往何处去
  艺术品的金钱属性,正在逐渐显现出来。艺术家能在金钱诱惑之下洁身自好的似乎已不多。卖名、卖身、卖命,也就不可避免了。
  收藏家往何处去?艺术家往何处去?藏宝乎?藏金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