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8期●故事会●

抗日战争中一支报训队的故事

作者:章太然口述 盛明华整理

1944年10月,为适应抗日作战的需要,新四军七师师部决定从基层连队、地方干部及无为联中学生当中选调了20多人组成了报训队。师部电台台长乐更新担任报训队队长兼教员。报训队驻地和师部同在安徽无为县严桥风景秀丽的三水涧村。
  乐更新是1941年5月离开上海到苏北参加新四军的,他曾在上海读过五年小学,是一家小烟纸店里的学徒。他到了盐城抗大分校后,被分配到报训队学习报务技术,不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报训队紧张的学习生活开始了。第一课就是学26个英文字母,要求会读、会写、会用。从学校和地方选调来的学员,文化水平高,学起来非常轻松,然而却难煞了我们从部队来的七名学员。我们本来文化水平就不高,有个别人还不识字,几天下来,就有两位学员打了退堂鼓,打起背包回原部队去了。面对这些陌生的英文字母,其他5位学员思想也产生了动摇,泄气地说:“想为国家多尽些力,可是力不从心啊!还不如回部队去打鬼子。”
  见我们这些从部队来的“大老粗”们笨头笨脑,学得很吃力,从地方和学校来的学员不时哄笑,还贬称我们为“土包子”。我当时担任学习班长,为了“报复”这些“洋包子”,就故意延长晨练时间,增加训练强度,吃饭要求“速战速决”,并且缩短就寝时间,让这些“洋包子”们面对快节奏、高强度的“军营生活”感到筋疲力尽,适应不了。我们这些“土包子”与“洋包子”之间的明争暗斗很快被乐队长发现了。一天中午,乐队长来到我们寝室,坐在我的草铺上,拍拍我的肩膀说:”章班长,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为了抗日打鬼子,部队急需增加报务人员,你怎能轻易放弃?你们能在战场上勇于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什么就不能学好报务技术呢?这是党和人民的需要啊!”一席话犹如一股暖流滋润了我的心田,陡然增加了我们学习的勇气和力量。我和其他四位从部队选调来学习的战友商量后,表示愿意留下来继续学习报务技术。乐队长又和颜悦色地开导我们:“你们几位从部队来的都是共产党员,应该起带头表率作用,搞好团结。他们虽然有文化知识,但不如你们经得起摔打,有的还只是十四五岁的孩子,你们要谦让,怎能以牙还牙?”"这番话让我和战友们感到非常惭愧而低下了头。
  不知道当时乐队长是如何开导这些“洋包子”们的,不久我们明显地感觉到,“洋包子”们在学习上开始主动帮助我们。他们不仅一个字母一个字母教我们,而且还由乐队长设法弄来铅笔和透明的薄纸让我们仿写,还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经过一个多月的刻苦训练,我们这些“土包子”战胜了许多困难,学习信心大增,逐步掌握了报务技术。
  1945年春天,日本鬼子和国民党顽固派内外夹击,向我根据地进犯。为了安全,部队不得不从无为县三水涧转移到含和(含山、和县)支队所在地。我们背着这些沉重而又珍贵的通讯设备一起转移。一天晚上,部队要翻过一座大山。当地老百姓称它为“上七下八”,即上山七里路,下山八里路,往往是山下出太阳,山上还在下大雨。细心的乐队长为了保证行军安全,把报训队我们5名从部队选调来的党员分别安排在队伍的前、中、后,他自己始终走在队尾,以防队员掉队。这段山路崎岖不平,坑坑洼洼,很不好走。不一会儿,有的学员就体力不支了,党员就主动接过这些学员肩上的背包。下山时,坡陡路滑更难行走。乐队长不时提醒大家:“当心!当心!”在翻越一个大滑坡时,雨水和雾气使乐更新戴的眼镜片模糊了,连一米以内的人和物都无法看清了。忽然,他脚下一滑一个趣趄摔倒在地,眼镜也飞了出去。几位学员忙把他搀扶起来并帮他四处寻找眼镜。乐队长站起来后,大声地说:“共产党员们,要照顾好身体弱的、年龄小的学员,千万不能出意外,否则,我不好向党和师首长交代呀。"由于天太黑,乐队长眼镜没能找到。他是高度近视眼,没了眼镜行走非常困难,他只得拉着前面战友的衣角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走。看他走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呼,大家都很感动,纷纷要帮他背背包,可他仍坚持自己背。到了宿营地后,学员们都放下背包休息了,乐队长还在忙着为大伙联系吃住。夜里他又常常起床查铺、查哨,为那些年龄较小的学员盖被子。
  经过一年的艰苦学习,报训队的学员们个个都成了报务骨干,他们在机要通讯战线上发挥了作用,为解放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