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3期●随感录●

善听“杂音”李秋生

作者:李秋生

所谓“杂音”,原系生理学和音乐界用语。人的生理上出现心脏杂音等毛病当然不是什么好事情,但音乐领域和谐的杂音却是悦耳动听的,倘若是一个音符,一种曲调,人们会觉得索然无味。实际上,除音乐外,在生活中,大凡与“杂”字带点儿联系的事物好像效果都不错,如营养丰富的杂粮、味道鲜美的杂烩、精彩夺目的杂技、幽默风趣的杂文、异彩纷呈的电视节目《曲苑杂谈》,等等。
  翻开史册,历史上大凡有建树的政治家都喜欢听“杂音”。例如,远古的唐尧专修四通八达的衢室以听取天下百姓的呼声,唐太宗认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毛主席创造性地提出“民主集中制”。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曾多层面征求意见,先后经70多处修改,20次易稿才确定了草案。在此基础上,胡锦涛总书记还专门主持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不同声音。对于先进政党来说,善听“杂音”,该是推行民主的重要之举,无“杂音”便无民主。
  有人认为,既然要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就要清除“杂音”。这其实是一种误解。中央在形成科学的决策之前,总要听“杂音”;各级在贯彻执行中央决策的过程中,依然要听“杂音”。只有这样,才能走好群众路线,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地搞改革,谋发展,富民强国,成就大业。当然,既是“杂音”,就会有各种不同的意见,这就需要虚心倾听,善加分析,积极采纳正确的意见,耐心说服错误的意见,对个别蓄意骚扰的噪音,则应坚持原则,开展批评,以分清是非,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
  我国的改革正向纵深推进发展,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乃高瞻远瞩之举。而要做到这一点,善听“杂音”,广征民意则是很重要的保证。希望各级领导者发扬善听“杂音”的民主风气,与人民群众同命运,共呼吸,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始终保持为民情怀,从而依法行政、科学执政、民主从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