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的十大经济人物中,郎咸平果然没有选进去。这是不公允的,我以为。
在去年八、九、十这几个月期间,经济学界刮起了一阵“郎旋风”。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大声疾呼:1、“目前这种贱卖国有资产的产权改革方式必须停止”;2、“国有资产的产权交易必须是公开、透明、竞价与严格审计”;3、“目前必须禁止MBO(管理人收购)”。
何以要禁止MBO?管理人在所谓“国退民进”过程中,用虚假评估、暗箱操作、自卖自买的方式把国有资产低价拿到手,并且用不着从自己口袋中拿出一文钱。他们或是挪用公款,或是巧立名目用银行贷款等等不光彩的方式,便可一夜暴富。
郎咸平的大声疾呼,使许多高官、大款、名流尴尬难堪。尤其是使以民营化为国企改革的唯一方向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名家尴尬难堪。他们很难向全国人民公开回答这个问题:国有资产的所有者是全体人民,为何在没有得到全国人民的同意下,为何在国家立法机构没有制订出“国有企业出售法”的情况下,便可擅自在所谓“国退民进”中用MBO方式廉价拍卖国有企业?
据秦晖在《“郎旋风”中看东欧》一文中所说:俄罗斯的寡头恰恰是在1994年俄国私有化“改分为卖”后,“一些权贵通过‘内部人交易’(这恰恰是中国现在流行的做法)把国家耍赖没有拿出来分给老百姓的那些资产攫为己有的结果”。苏联解体已经十多年了,俄罗斯私有化的惨痛教训已为世人所熟知。为什么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名家,仍然要以俄为师呢?
由郎咸平引爆的这场国企改革的论争,引起了高层注意。前不久,国务院国资委明确表态:大型国企不搞管理层收购,中小企业严禁自卖自买产权。《国有资产法》的制定工作已经再度启动。据报纸透露,2005年将是“国资改革规范年”。
听到这些消息,我的紧张开始缓解。前几年间出现的这种“厂长低价买断企业,职工低价买断工龄”的两极分化现象,我想总可以得到制止了。
如果在中国的国企改革中,走歪了的步子最终可以纠正过来,不致产生霍多尔科夫斯基那样的寡头,那末,我们应该感谢郎咸平的大声疾呼,我们应该给郎咸平记一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