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3期●学习与思考●

日本向何处去?

作者:陈鸿斌

当前中日两国之间虽然经贸交流规模不断扩大,但双方的政治关系却极为冷淡。正如胡锦涛主席在会见小泉首相时所指出的:“当前,两国政治关系困难的症结是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问题。……对发动这场战争(指日本侵华战争)的战犯,中国人民是深恶痛绝的。”
  小泉首相在上任后坚持参拜靖国神社,在两年多的时间中先后4次参拜,此举严重伤害了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亚洲各国人民的感情,也不能不使中国和其他各受害国与日本的关系受到明显的影响。
  小泉的任期还有约两年时间,此前他曾一再扬言:今后将继续参拜靖国神社。虽然去年11月在智利举行APEC会议期间会见胡锦涛主席后,他没有再度明确表示将继续参拜,但从他的一贯立场来看,他在剩下的任期内是不会改变这一做法的。因为此举在日本政坛获得了有力的支持,除了在野党以外,在政坛几乎听不到反对参拜的声音。在社会奥论中和在媒体中也同样如此。尤其是右翼势力支持参拜的声音可说是声嘶力竭。
  中国政府对此问题的态度是非常明确的,在这一问题上也是不可能退让的。但近年来日本国内不仅在参拜问题上出现了变本加厉的势头(如还要求天皇参拜),而且还反咬一口,指责中国反对日本领导人参拜是“干涉内政”,是在“打历史牌”。甚至还对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大加挞伐,因为爱国主义教育往往是以日本的侵华战争为例。
  如今日本显然有一种不健康的情绪在政坛、媒体和公众中占据主导地位,即越是中国反对的, 日本就越要做。中国越是反对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日本国内对此反感的声浪就越高。而且也无意对改变因此而处于冷却状态的双边关系做出任何努力。这就使人感到很困惑:反对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抨击日本的错误历史观的远非中国一家,何以日本就对中国耿耿于怀呢?韩国也不同样为此在谴责日本吗?韩国国内甚至还在对日本对朝鲜半岛实行殖民统治期间的“亲日分子”进行调查,但日本根本不往心里去。对此只能有一种解读:日本根本不把韩国放在眼里。在日本看来,无论从人口、面积、经济实力和在国际社会的地位来看, 韩国都无法对日本形成任何威胁。既然如此,日本当然可以对韩国的类似指责眼开眼闭,不当一回事。而中国就完全不同了。日本虽然目前在经济上居领先地位,但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已远不如20世纪80年代。而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世纪,中国经济始终保持高速增长,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更是日本所根本无法相提并论的。2004年中国的外贸总额就超出日本,中国的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也远在日本之上。另外从政治角度来看,中国不仅是核国家,而且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之一,日本争取到现在,常任理事国八字还没—撇。而且如没有中国的这一票,日本是根本无法如愿以偿的。在国际事务中,中国是坚持原则的。在日本尚未对其历史问题做出诚恳的道歉以前,中国的态度是不会改变的,日本对此也是心知肚明的。于是日本就横到底:在历史问题上与中国对着干。
  对自己的周边有这样一个国力蒸蒸日上的邻国,日本怎么也无法安下心来。你再说不称霸,它都不信。例如,中国为了保持足够的国防力量而增加非常有限的军费,就成为日本媒体和一些军事评论家的炒作题材。中国从俄罗斯进口少量的武器,日本媒体也炒个没完。在日本的传媒中,一直在喋喋不休地唠叨所谓“华夷秩序”,诽谤中国在谋求恢复历史上的“中央帝国”的地位。有些人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句话妄加揣摩后,居然得出了“中国威胁论”的结论,这实在让人感到匪夷所思。明明是日本人在搅和中国和俄罗斯的石油管道项目, 使本来已确定的从西伯利亚到大庆的石油管线走势出现变数,日本人却反咬一口,无端指责中国在全球各地开发石油是对日本另有企图。实际上中国在苏丹、哈萨克斯坦和委内瑞拉等地参与石油开发,那里根本没有日本的影子,日本的石油近9成来自中东。对于中国协助巴基斯坦修建港口,日本也会神经过敏,以为中国要在印度洋立脚,从而对日本的海上石油运输线构成威胁。反正中国干什么,日本都会疑神疑鬼,这显然是一种非常有害的心态。
  日本在历史问题上坚持错误认识,不对亚洲各邻国做出诚恳的道歉,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
  国际社会经常将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错误态度和德国做比较,这两个国家对同样的战争责任问题,态度却是如此泾渭分明。德国在战后不仅彻底打碎了原来的国家机器,对法西斯分子进行了长期的追剿,对发动侵略战争的原因进行了深刻反省,向各受害国提供了高额的赔偿(这一赔偿至今仍未完全结束),并明文规定任何为法西斯翻案的言行均将被追究法律责任。勃兰特总理1970年在华沙的下跪举动,更是产生了巨大的震撼作用。所以如今德国与欧洲邻国的关系也非常融洽。反观日本,至今仍未能将历史的这一页翻过去,并对将其与德国比较不以为然,其理由是:德国法西斯屠杀犹太人的行为属于种族灭绝,所以德国人理应道歉和赔偿;而日本军队的行为则属于“从西方殖民主义者的统治下解放亚洲”。这类属于“大东亚圣战”思维方式的历史沉渣仍不时泛起,所以日本认为表示“深刻反省”就已足够了。
  与德国相比较,日本的战后处理是相当不彻底的,这当然也有美国方面的原因。因为在二战结束后,冷战随即就出现了。为了与苏联争夺世界霸权和势力范围,美国对日本采取了纵容以至扶植的态度。保留天皇制本身就使得对战争责任的追究无法深入,因为不追究昭和天皇的战争责任,日本对战争的反省能达到怎样的效果是不难想象的。虽然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做出了严厉的审判,包括将东条英机等甲级战犯处以极刑,但后来美国为扶持日本东山再起,对剩下的战犯采取了网开一面的宽大政策,从而使得像岸信介这样的战犯居然摇身一变,重新进入政坛并成为首相。在这样的政客主政之下,日本怎么可能彻底否定那段侵略历史呢?在这样的政治气候下,日本国内怎么可能对战争责任问题进行严厉的追究,并向邻国表示诚恳的道歉呢?从—开始日本就没有被要求对发动侵略战争的那股势力进行彻底的清算,如今早已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日本,当然更不可能对那些还接受其经济援助的国家表示足够的忏悔了。
  日本不愿向亚洲邻国道歉,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即日本始终认为自己在二战中不是被以中国为主的亚洲各国人民击败的,而是输在了美国手里,败在美国的强大物质力量之下。所以战后日本从原先的“仇美”急剧转变为“亲美”、“崇美”,对美国是言听计从,以至在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日本的外交政策仍是对美一边倒。日本从明治维新后就确立了“脱亚入欧”的基本国策,如今在早已羽翼丰满的日本看来,亚洲邻国都是一些穷国,一些财大气粗的日本人甚至视亚洲为“垃圾”。始终用俯视的眼光看待邻国,又怎能期望它会对邻国就历史认识问题做出像样的道歉呢?在它看来,如果真的道歉了,那就会永远抬不起头来,见人矮三分。
  正由于日本对发动侵略战争的整个机制根本没有进行过彻底的清算,所以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也就是日本从战败国的尴尬角色中缓过劲来后,便不断为自己翻案。于是教科书问题、政客发表谰言问题、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也就没完没了。如今更令邻国关注的是日本早已超越和平宪法的制约(该宪法早已被完全架空了,修改宪法也只是时间问题),不断将自卫队派往国外,而且越派越远,明显超越了所谓的“周边地区”。一次次地修改“防卫大纲”,甚至表示要“先发制人”采取军事打击措施。不断强化与美国的军事同盟,军事演习的力度越来越大,防卫开支跃居世界第二。这些都使人们很自然地要提出这样的问题:坚持错误历史观的日本究竟要向何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