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内江市,如果向市民打听私立奋发学校,几乎无人不知;但要是打听该校的老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可能很多人以为她是一个很有背景的富豪。其实,奋发学校的老板并没什么特殊背景,相反,她还曾经是一个挣扎在温饱线下的下岗女工。她成为一所名牌私立学校的老板,全凭她的奋斗。
两次下岗,走投无路
老板名叫贺祖英,1960年出生于内江市新店镇。1979年她高中毕业后,父亲为她谋到了一份代课老师的职业。之后,她与太平乡小学的青年教师刘吉军结婚,又到了太平乡小学任代课老师。1990年,她进入内江市东兴区客运公司,成为一名正式员工。然而好景不长,三年后,内江东兴区汽车客运公司由于经营不善而破产,贺祖英下岗了。那个晚上她一夜未眠,默默地流着泪,脑海里想了很多,自己的两个子女还小,女儿8岁,儿子6岁。丈夫的工资只有200多元,除去每个月100多元的房租,只剩下100多元钱。这一点点钱,4口之家怎么生活?但是哭过之后,她觉得自己还是应该面对现实。第二天天一亮,她就肿着两只眼睛上街去找工作了。她一天天地外出找工作,又一天天失望而归。她在风雨和冷脸的折磨中变得憔悴不堪。
一天,她找到一家饭店的老板苦苦哀求,希望能给她一个打杂的工作,正在这时,一个人叫住了她。原来那人姓何,是她以前教过的一位学生的家长,当他得知贺祖英的情况之后,当即爽快地表示能帮她谋到一份职业。几天后,他果然给贺祖英在内江民政化工厂谋到了一份工作。
虽然是一个临时工,但贺祖英却非常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苦活累活总是抢着做。第一个月下来,厂长给她发了49元工资,并对她说:“小贺,好好干,会有一个美好未来的!”
凭着自己劳动的双手,重新捧回了工资,尽管很少,但贺祖英依然高兴。
然而一年后,由于民政化工厂减员增效,作为临时工的她再次失去了工作,贺祖英又如游神般地到街上四处找工作,也再次领略了四处碰壁的滋味。
抓住机遇 创办打工仔子弟学校
1994年5月的一天,四处寻找工作的贺祖英在路过东兴区一家菜市场的时候,偶然发现有不少孩子在菜市场玩。
“现在又不是假期,你们为什么不上学呢?”她奇怪地问他们。“我们是乡下来的,读不起书。”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告诉她。
听了孩子们的话之后,贺祖英脑海里突然有了一个念头:自己为什么不重操旧业,创办一所打工仔子弟学校,给这些户口在异地的孩子们创造一个重新上学的机会呢?
回到家里,她兴奋地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丈夫刘吉军。刘吉军听后冷静地说:“内江这地方一家私立学校也没有,你既无资金,又无关系,教育部门怎么信得过你?”
“什么事都是从无到有的,你没有试过,怎么知道办不成?”
“就算学校能够得到教育部门的批准,可是校舍怎么解决?”刘吉军反问她。但是在她的一再要求下,刘吉军还是答应与她一道出去想想办法。偌大的内江城里,待租的房子很多,可是能用来做教室的房子却很少。他们好不容易找到某小学废弃的两间破烂不堪的教室,谁知一问,价格却高得惊人:两间教室月租金3000元,租期最短一年;双方签定协议必须先支付一半租金,即18000元。夫妻俩一听怔住了,哪来钱交那么高的租金?
1994年7月3日,就在贺祖英准备放弃办学想法的时候,有人告诉她,在东兴区胜利教育组位于西林大桥桥头一个村民院落里,有一间早已废弃了的教室。贺祖英去看了那间房子,它处在一个农家小院里.不仅鸡鸭成群,还紧邻着几间猪圈,臭气熏天。她不由得皱起了眉头,但转念一想,这总比没有教室好。当贺祖英找到胜利教育组负责人,向他们讲述了自己的打算后,教育组的同志竟情不自禁地拍案叫好,他们不仅愿意免费将那间教室借给她,还赠送她13套课桌椅。更令贺祖英感动的是,胜利教育组还帮她将相关的办学手续也给办了下来。有了教室,有了准许办学的批文,于是夫妻俩同心合力又为招生的事儿忙开了。
由于无钱在报纸上登招生广告,她与丈夫决定采用到街上贴广告的方式。广告虽然贴出去了,但是很长一段时间却没有人来与他们联系。一天,终于有人敲响了门。那是一位姓李的做鱼生意的人。他对贺祖英的办学宗旨和收费标准很满意,但却对臭气熏天的环境很失望。“我这辈子已经被鱼腥臭熏得头昏脑胀的了,我怎么能让自己的孩子再去忍受比鱼腥臭更臭许多倍的鸡屎、猪屎臭呢?”后来又先后来了几个人,他们也都对充满臭气的教室很失望。冷酷的事实让贺祖英对自己的选择几乎丧失了信心。
“再等等,我就不相信没有家长愿将子女送来上学。”刘吉军安慰妻子道。
不几天,又有一个姓邓的做鸭子生意的男子来咨询了,他同样认为教学环境很差,但他愿意将自己的女儿送来读书。“我小时候读书还是在牛圈中读的呢!只要老师好、负责,一样能够学到东西。”他说。
那位鸭老板走后,相继又来了一些人。从1994年8月初贴出广告,到9月13日学校开学,贺祖英与丈夫先后贴出了1000多张广告,却只招来了12个学生。
披肝沥胆 诚信感动学生家长
虽然有12个学生,但贺祖英的口袋里却没有进一个子儿,因为她怕那些学生家长说自己是骗子,所以特意提议上课半月后再交钱。在那半个月时间里,如果学生家长对自己的教学情况不满意,学生可以无条件退学。她定的学费标准也比公办学校的学费标准要便宜一大截。那段时间,学生家长总是隔三岔五地来听讲课。过了一阵子后,他们发现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就不再来当“旁听生”了,他们还纷纷将孩子的学费主动交了。
奋发学校开学以后,因为孩子们的读书声打破了那个农家小院往日的宁静,那些农民们对贺祖英及她的奋发学校很反感。他们在她上课时故意将收录机音量开得很大,甚至还把收录机提到教室门口,干扰她讲课。孩子们课间休息时在院坝里走动,他们也会指桑骂槐。最令贺祖英气愤的是,有一天早晨她去上课的时候,发现头天下午放学时原本锁上的教室门被人撬开了,一股恶臭就扑面而来,不知是谁在讲台的正中拉了一堆粪便。
除了教室周围的农民为难她,社会上的一些人也对她指指点点,说东道西:
“一个学校只有12个学生,而且还是在猪圈里上课,真是闻所未闻。她肯定是个骗子,将那些学费骗到手后就会从人间蒸发。”
“下岗女工办学校,亏她想得出!要真是个人才,又怎么会下岗呢?”
“在猪圈里上课,太影响内江的城市形象了,她那个所谓的学校被取缔是迟早的事。”
听了人们的议论,贺祖英不由得心惊胆战,她担心有一天教委会以自己的奋发学校太影响内江的城市形象而不让她继续干下去。
1994年9月下旬,她的教室外接连几天都会走来一位穿着制服、戴着圆盘帽的看上去很有身份的漂亮女人,总是一言不发静静地站在教室外,面无表情地看她上课。
由于不知道这个女人的来历,也不知她站在教室外观看自己教学的用意何在,贺祖英觉得她对自己简直是一种威胁。
一天,那个女人问贺祖英:“你的这个奋发学校只有12个学生,收入不多,但你上课却上得那么认真,这值不值得?你的那种认真态度能够维持多久?”
“就是只有一个学生,我也会倾尽全力将他(她)教好。因为只有那样,我才对得住他们的家长。”贺祖英回答说。她不明白那个女人的问话是什么意思,她希望那个女人再问自己一些什么,但那个女人却什么也没问。后来她才知道,那个女人名叫张丽,是东兴区某局的干部,她丈夫是东兴区某局的局长。他们的女儿李小灵在内江市某小学读书,很调皮,成绩不好,他们想将孩子送到贺祖英的奋发学校来读书。为了让李小灵改正身上的缺点,贺祖英花了很多精力,经过两三个星期的强化训练以后,小家伙进步很大,成绩也明显好了起来。
张丽这件事发生后,口碑相传,不少家长也都慕名而来,将自己的子女送进奋发学校。第一学期期末,贺祖英的学生由开学时的12人增至18人;到了第二学期期末,学生又从18人增至30人。
八年苦干 “奋发”成为川南名校
1995年春,就在贺祖英的奋发学校一年级进入第二学期的时候,不少家长纷纷来到学校,向她咨询一些诸如“奋发学校是否扩大规模”、“如果扩大规模,新校址将设在哪里”、“扩大规模是否继续招一年级学生”等问题。人们如此关心奋发学校的前途,贺祖英喜忧交加,虽然扩大奋发学校对她来说是一个机遇,可是扩大规模的话,就得重找教室。重找教室相关的费用也就随之产生出来了:租教室要钱、做课桌椅要钱……可钱从何而来?
“要干你就大胆地干吧!”丈夫刘吉军给她打气道,“没钱,我们干脆将老家太平乡街上的祖产房给卖了。人手不够的话,我也辞职来帮你好了。”丈夫如此支持自己,她决定甩开膀子大干一场。
在那段时间里,贺祖英的星期天和周末几乎都花在找教室上了。有的房子很好,房租却高;有的房租便宜,但房子不好;有的房子好,房租也不高,但周围的环境差,不适宜教学……
有一天,有一个朋友告诉她,东兴区文化宫先前有一个家电培训班刚好搬走了,也许那几间空下来的房子能作教室。
得到这个消息后,贺祖英与丈夫兴冲冲地赶了去。她发现文化宫里有四间空着的房子可以作教室,周围的环境也比较清静,因而想租其中两间作教室。
“我们的房子不分开租,要租就四间一起租,年租金是18000元。”文化宫的负责人对她说。四间一起租!贺祖英一听呆住了,租那么多房子要是没有这么多学生怎么办?
“祖英,你就干吧,我们将祖产房卖了,租金也就出来了。”刘吉军再次鼓励妻子。有了丈夫的支持,贺祖英心一横,决定与文化宫签下租借一年的合同。由于怕别人抢在自己之前将房子租了去,夫妻俩将老家太平乡的祖产房卖了。
夫妻俩签下租房合同后,又马上与木工厂联系,做了35套课桌椅……
1995年9月1日,新学期开始了,她先前教的那30名学生不仅没有一个流失,全都进入二年级学习,而且前来报名入学的一年级新生居然也有56人。学生从30人增加到86人,贺祖英高兴不已。更令她喜出望外的是,虽然她在收学费时依然只收165元,但二年级的部分家长却向其他家长提议,将孩子的学费提高到正规学校所收的225元。听了那部分家长的提议后,其他家长纷纷响应。
有了两个年级、86个学生后,虽然丈夫刘吉军也辞职过来与她并肩战斗,但人手还不够,他们又招聘了一个年轻女教师。
1996年春,学生一下子扩大到了240多人,贺祖英所租的四间教室全都派上了用场。这时候她又招聘了5名教师。之后,又有不少家长将孩子送到奋发学校来,于是贺祖英又添招了四年级一个班。这个班开班之时只有14个学生,然而期末时,却已经发展到76个学生了,一个特大的办公室也难得挤下这么一大群孩子,见奋发学校发展的势头如此之猛,东兴区文化宫的负责人又新修了6间教室,租给奋发学校。
到了1996年秋开学时,10间教室全都派上了用场,学生增加到600多人,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全都开了班,教师也又招了20个人。
1997年,学生增加到 800多人。贺祖英买来了12台微机,在内江的所有小学校中率先对学生进行微机教育。1998年学生进一步增加,人数上升到1000多人。虽然10间教室全都挤满了学生,但仍有很多家长纷纷前来学校咨询,希望能接收自己的子女入学。
怎么办?场地有限,学生却在不断增加。贺祖英愁坏了。就在这时,有人告诉她,位于江家街的东兴化工厂行将破产,土地要卖,建议她将那块土地买下来,改建成学校。这个方案好倒是好,可是要买化工厂,自己哪来那么多资金?而且人家会卖给自己吗?幸运的是,她的这个想法得到了原东兴区委书记、现内江市副市长雷洪金的大力支持。雷洪金表示,在同等价格的情况下,将优先考虑将东兴化工厂卖给奋发学校办教育。
1999年5月,贺祖英用自己的全部家当加上从银行贷款的一部分钱,买下了东兴化工厂,并在施工单位垫资的情况下,修建了一幢面积约1800平方米的教学大楼。可是,新建的教室仍不能满足学生增加的需求,还有更多的家长希望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奋发学校读书,他们纷纷建议开设初中部。2001年贺祖英又征地5亩,筹建初中教学大楼……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几年来,贺祖英历经坎坷,艰苦创业,终于成功了。她的内江市东兴区奋发学校从无到有,经过8年的发展,已成为有近2000名学生、80余名教师及教学场地近10000平方米的大型学校。
贺祖英先后被评为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四川省劳动模范、四川省女职工先进个人、四川省巾帼创业带头人、内江市政协委员,多次受到省、市、区的表彰;她的奋发学校也先后荣获内江市社会力量办学先进集体、内江市校风示范学校、东兴区最佳文明单位等光荣称号。
(作者声明:本文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转发、改编、上网。如有侵权,将诉诸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