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江苏民歌《茉莉花》从搜集加工整理到诞生与传播,是与音乐家、前线歌舞团原团长何仿的努力分不开的。
何仿,1928年出生于安徽天长县。1941年,13岁的何仿在新四军领导的淮南抗日根据地联合中学读书,任学生合唱队队长兼指挥,其后参加新四军领导的淮南大众剧团。
1942年冬天,抗日战争进入最为艰苦的阶段,日寇频繁对淮南地区进行“扫荡”。为了应对严酷的斗争,上级命令淮南大众剧团到前方开展反“扫荡”的宣传工作。当时年仅14岁的何仿便跟随剧团,到达江苏六合县、仪征县一带活动。那时,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已从陕北传达到苏、皖解放区,因此,在开展反“扫荡”之余,何仿他们还肩负另一任务:向人民大众学习民间艺术。搞民族化大众化的文艺。
这期间,他们这个只有十几个人的剧团来到六合县八百桥镇金牛山下,住在一个小山村里。他们晚上演戏,白天就去采访民间艺人。一天,何仿听当地人说几里路外有一位艺人不仅能吹拉弹唱,而且还有一肚子的歌。兴奋不已的何仿冒着风雨踏着泥泞小道前去寻访,终于在一座茅屋里,见到了那位艺人。
那位艺人30多岁,听说新四军的人要见他,很是热情。他从墙上取下二胡问:“小同志,你听过《鲜花调》吗?”
何仿摇了摇头。这位艺人又说,这歌从清朝道光年间就有人唱了,如今本地人都会唱。艺人说罢拉着二胡,用男扮女腔的高八度假声唱起《鲜花调》: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草香也香不过它,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好一朵金银花,好一朵金银花,金银花开好比勾儿牙,奴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儿要将奴骂;好一朵玫瑰花,好一朵玫瑰花,玫瑰花开碗呀碗口大,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刺儿把手扎。”
年轻的何仿一下子就被这首悠扬婉转动听的《鲜花调》打动了。他花了大半天时间,不仅用简谱记录下了这首民歌,而且按照艺人的演唱方法看曲谱准确地唱了一遍。
艺人听了很吃惊,他想不到这孩子似的新四军小战士这么有本领。
《茉莉花》首次登台亮相是在1957年。这年,已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干部进修班的何仿担任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作曲、指挥,受命组织该团到北京参加全军文艺调演的声乐节目。他打算组织一个四人女声小组唱,演唱安徽、浙江和江苏三地民歌各一首。安徽、浙江的民歌很快定下来了,江苏民歌还没有着落。情急之下,何仿想起曾学过的《鲜花调》,尽管已过去了15年,但还依稀记得它。于是何仿把记忆中的旋律重新整理一遍,并对歌词作了大幅修改,把意象集中在茉莉花上,把少女爱花、惜花、怜花的心态展示出来。曲子保持了原来的基调,但前后做了加工填补,结尾加了拖腔,使其更为明朗、欢快、热忱,并改名为《茉莉花》。在北京演出后大获成功,随后灌成唱片,流传全国。
1959年,前线歌舞团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团歌舞团参加第七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何仿对《茉莉花》作了第二次加工修改。在维也纳女声合唱《茉莉花》,以富有东方情调的韵味获得各国青年的阵阵掌声。1965年,在印尼万隆举行“亚非会议”十周年纪念会,以周总理为团长、陈毅副总理兼外长为副团长的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周总理点名要前线歌舞团随行,他们演唱的《茉莉花》,获得国际友人频频掌声。周恩来总理听后感慨地说,你们美妙的歌声使我又一次想起五十多年没有回过的苏北老家了!
1997年6月30日午夜,香港回归祖国的政权交接仪式上,前奏曲是中英两国军乐团交替演奏的几首本国乐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演奏的第一首曲子就是《茉莉花》,那优美的旋律,悦耳的和声,赢得全场来自世界各国4000多位嘉宾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这时,南京城北军队干休所里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从电视中收看了盛况空前的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激动万分。他就是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搜集加工整理者何仿先生。此时,一个个热情的电话向他祝贺:“《茉莉花》在如此重大的历史时刻奏响,你为我军和我国人民争了光!”老人听了顿时热泪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