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期●卷首语●

“六尺巷”的启示

作者:周凌华

六尺巷里天地宽。一条长约百米、宽仅两米的小巷子,见证了300多年前一段你谦我让、以和为贵的佳话。10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徽省桐城市考察。地处城中的六尺巷,因清代大学士张英与邻居吴家互相退让三尺地基而成,是中国邻里和谐礼让的典范。习近平亲切地对当地居民和游客说,人民内部矛盾要用调解的办法解决。六尺巷体现了先人化解矛盾的历史智慧,要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场所,发挥好中华民族讲求礼让、以和为贵传统美德的作用,营造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环境。

和谐共享的社会环境离不开良好的家风。家风是一种情怀、一种积淀,更是一种信仰。讲求礼让、以和为贵是一种好家风。在清朝鼎盛时期,以文风著称于世的安徽桐城,张英家族父子两代为相。张英在康熙年间官至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但在其桐城老宅被吴家建房越界侵占、家人驰书到京希望他出面干预时,仅写了四句打油诗寄回:“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诗,遂让三尺。吴家感其义,亦让三尺,留下这6尺地,被后人称之为“六尺巷”。两家的礼让之举和张家不仗势压人的做法传为美谈。“六尺巷”名垂青史,张英因“让人三尺”的雅量而被后人称道。故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强调,要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协同发力,打牢社会治理的文化根基。

家是社会的细胞。古人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善就是如何处理一个家庭、家族与外部关系的一种方式。这使人不禁想起“河洛康家”。位于黄河和洛河汇合处的康家是仁义、积善之家:捐巨资修建黄河岸堤,独资捐建学校,在自然灾害、民不聊生之年慷慨救灾,开仓放粮,为国家、为家乡做了许多好事和善事。积善也就是积德,凡道德传家者往往长盛十代以上。河洛康家就开创了“富甲三省,船行六河”的财富格局,康氏家族整整兴旺了十三代400余年。其久盛不衰的原因就是“处世无他莫若为善,传家有道还是读书”。康家自明代以来一共出了412位有功名的人物。康氏庄园内还挂着一块形如旗帜又如书卷的匾,其上云:“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留余,就是凡事留有余地,为自己、为他人、为后世子孙。桐城“六尺巷”,就是清代大学士张英与邻居吴家互相退让“留余”的结果,也是以良好的官风带动纯朴民风的结果。

孔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意思是说,上层执政者的道德品质好比是风,平民百姓的道德品质好比是草,当风吹到草上面的时候,草就必定跟着倒。这就是说官德引导民德,党风决定民风。在现代社会里,一个人的言谈举止无疑代表着个人的修养,而党员干部的言行举止和工作作风则直接体现了党风政风,极大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准则、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领导干部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关键少数”,其家风关系一个执政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因为他们掌握着最为核心的资源分配权,占据着最为“诱人”的寻租空间,其家风直接关系着党风、影响着民风。因而,新修订的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明确规定:“党员领导干部不重视家风建设,对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失管失教,造成不良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处分。”可见,党纪十分注重领导干部的家风问题。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生态,把“没事”当“有事”来看,把“小事”当“大事”来管,对家庭和身边工作人员中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发现、早警醒、早纠正,防患于未然,带头遵守社会公序良俗,严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从而以关键的少数影响大多数,以优良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向上向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