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期●历史研究●

抗战时期江都的文化宣传

作者:丁瑞成


江都三江营地处扬州东南长江北岸。1938年9月,管文蔚率新四军挺进纵队(以下称“挺纵”)渡过长江由此上岸,在江都建立了苏北第一个县级抗日民主政府,吴家桥地区成为苏中第一块抗日根据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根据地活跃着多支抗战文化创作与宣传队伍,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抗日文化宣传活动,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军民的斗志。

创建抗战文化宣传团体

1938年11月,“挺纵”政治部主任郭猛指派王子清组建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来到江都大桥、吴家桥一带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并在大桥、花荡、嘶马等地设立分团,服务团从10多人发展到30多人。1942年4月,苏中第一军分区创建了青年剧团。剧团白天分散在农民家里访贫问苦、开展群众工作,晚上演出抗日剧目。1944年2月,苏中第一军分区政治部成立了政治工作队,开展文艺创作和文化宣传活动。之后,为加强对全分区部队文化工作的领导,政工队进一步扩大并更名为一分区政治部文工团。文工团于1945年2月向全分区招收团员50人,其中有不少是来自上海的青年学生,因为他们均有一定的文艺特长,有的曾在上海参加过剧团或经过专业训练。

与此同时,江都地方党组织和抗日民主政府也相继成立了一些文化宣传团体。1943年夏,江都地方党组织为配合军事斗争,组织了武装宣传队。他们在地方武装的配合下,深入农村集镇等地开展文化宣传工作。1944年9月,江都县抗日民主政府在三周庄建立了县文工团。县文工团刚建团时名称为江都县巡回教育团,团员以原简易师范部分学员为骨干,平均年龄不足20岁,只有20余人,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斗争需要逐步发展到50余人。这些文艺团体的创建,为江都的抗战文化宣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丰富抗战文化传播载体

江都抗日根据地创办了多种报刊,传播党的抗战文化。1940年秋,中共江都县委编印刊物 《布尔什维克》 ,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指导江都抗日斗争。在1943年春季参军运动中,县委创办了 《江都参军导报》 ,指导运动开展;该报为8开版,共出10多期,在参军运动结束后停刊。1943年秋,为配合整风运动,县委创办了 《整风》 杂志,发至县级机关及区和连队,出版20多期,于当年冬整风运动结束时停刊。同年冬,中共江都县委为进一步推动各项工作,创办了 《江都导报》 ,8开二版,不定期出版。该报开始发行到县和区级机关部门,后逐步发行到乡一级机关,印数最多时达1000份,共出100多期,直到1945年6月地委机关报 《人民报》 扩大发行时才停刊。

在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前夕,为敦促汪伪“和平军”投降,1945年夏,江都抗日根据地印制了图文并茂的画刊宣传单页,广为散发。新四军部队和江都县敌后武工队分别执行对“和平军”的宣传感化工作,成立了喊话组、歌咏组和射箭组。喊话组用土喇叭开展对敌喊话,歌咏组将喊话内容编成歌词进行宣传演唱,射箭组则将宣传画刊单页张弓搭箭射向敌方。对敌宣传感化材料起到了较好的效果,许多伪军部队纷纷瓦解,有的“反正”投降新四军,有的开小差,还有的“身在曹营心在汉”,不再作恶百姓。

创作抗战文化优秀作品

在新四军的有力支持下,江都县抗日民主政府引领广大群众、爱国人士,创作了许多令人称道的优秀作品。1938年,由江上青等人作词、沈风谱曲的 《江都县文化界救亡协会流动宣传团团歌》 ,唱出“要举起抗战的旗帜,要掀起抗战的巨波,要燃起抗战的烽火……”,随着江都县文工团的步伐,从江苏唱到安徽、河南、湖北等地,点燃起全民抗战的烽火。

1939年,在扬州沦陷两周年之际,时任江都县郭村小学校长孙蔚民创作了 《扬州沦陷两周年纪念歌》 :“又到了十二月十四日,这仇恨永难罢休……众同胞,齐怒吼,军民携手……大家努力奋发,合力打回扬州。”江都县第五区姜小庄小学教师集体创作的苏武牧羊调 《夺回大扬州歌》 :“民国二十六年,十二月十四日,炮声响,铁血流,日寇进邗沟,杀人更放火,奸盗不知羞,大家快起来,团结莫停留,军民合作拼命到底,夺回大扬州。”这些歌进一步激起了江都军民奋起抗敌的热血和激情。“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新四军为老百姓,亲亲热热一家人。”这首以调兵调演唱的江都民歌 《白菜心》 ,反映了新四军驰骋大江南北、英勇杀敌,与抗日根据地人民结下了鱼水深情,一直在江都流传至今。

吴家桥有“抗日桥头堡、苏中小延安”之称,陈毅先后4次到这里领导抗战。吴家桥人民创作了 《歌颂四哥陈老总》 :“小小花船划向东,装了一船韭菜,装了一船葱,送给四哥陈老总,杀那鬼子多立功……” 《河里鱼儿水来养》 是一首江都民歌栽秧号子:“河里的鱼儿水来养,老百姓的军队老百姓帮,军民连心打走鬼子保家乡。新四军前线去打仗,老百姓的支援哟在后方,军民连心打走鬼子保家乡。” 《天上有个扫帚星》 出自郭村塘头,以花鼓调演唱:“天上有个扫帚星,苏北(那个)有个韩德勤,日本鬼子不去打,专门(那个)欺负老百姓。新四军一听不答应,五月(那个)廿九调大兵,一仗打到塘头去,打得(那个)敌人喊救命。”这首歌揭露了国民党顽固派假抗日、真反共的嘴脸。这一时期,江都军民还创作了 《参军要参新四军》 《一定要你去当兵》 《送郎上战场》 等30多首抗战歌曲。

1940年7月3日郭村保卫战胜利前一天,陈毅从江南赶到郭村,连夜召开战场形势分析会。会后,陈毅毫无睡意,拿起笔,以绛夫笔名创作了激情澎湃的 《保卫郭村》 歌词:“六月二十八炮火飞腾,顽固派十路进攻包围郭村,要断绝人民的生路,要消灭抗战的孤军。顽固派三次总进攻,攻不破军民合作的血肉长城……我们保卫了郭村,创造了抗战的光明;我们保卫了郭村,我们更要大无畏地前进,前进,前进,向前进。”此歌词经章枚谱曲后,在部队和江都的广大群众中广为传唱。 《保卫郭村》 以坚定有力的旋律和纪实性的歌词描述,刻画了郭村保卫战的战斗历程,展示了新四军将士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铁军”精神,以及军民团结、抗战到底的坚定信念,被誉为苏北文化抗战第一曲。此歌在郭村老区至今还在传唱。

文化抗战烽火燃遍江都大地

新四军部队走到哪里,就把抗战文化传播到哪里,把抗日火种播撒在哪里。1938年11月,“挺纵”战地服务团来到江都大桥、吴家桥地区,召开群众大会,散发传单,发表演说,张贴标语,宣传中共中央 《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演出话剧 《兄妹》 等。战地服务团还经常到江都通扬运河以南农村开展抗日宣传活动,演出抗日节目,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加抗日斗争。

1939年5月,陈毅第一次来江都三江营、大桥、吴家桥、网子桥视察抗日工作,在大桥镇天都庙广场召开群众大会,向各界人士宣讲大江南北抗战形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号召广大群众积极投入抗日斗争。在网子桥,战地服务团演出 《重逢》 一戏,请陈毅、当地士绅及广大群众观看,看戏的群众围满了广场。抗战文化的传播,极大地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共产党开展抗日斗争的志气。

同年12月,陈毅二进泰州城不久,国民党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李明扬回访江都吴家桥陈毅驻地。当天下午,陈毅请李明扬观看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演出的话剧 《兄妹》 。该剧主要讲的是:相依为命的乡村兄妹二人,在田野上遇到日本兵,哥哥被日寇打死,妹妹在悲痛中投河自尽。李明扬看了直流眼泪,演出结束后说:“演得太动人了,我从没看过这么感人的话剧。”这类文艺演出,达到了与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团结一致、共同抗日的目的。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大批青年、学生来到江都等地参加新四军十八旅,其中部分爱好文艺的新四军战士组成流动宣传队,在江都等乡村演出抗日宣传剧。新四军重新开辟江都抗日根据地后,十八旅流动宣传队在江都乡村演出讽刺法西斯穷途末路的活报剧 《三巨头》 、讽刺落后迷信思想的 《算命》 等;还有用新词配上人们熟悉的苏北小调进行表演唱,如 《一定要你去当兵》 等,很受群众欢迎。

苏中一分区政治部文工团还以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荡湖船”、“踩高跷”、“扭秧歌”等传统形式,添加军民团结、发展生产、送郎参军等新的内容,到各区乡巡回演出。演出时,他们首先高唱 《义勇军进行曲》 《新四军军歌》 《大刀进行曲》 《保卫郭村》 等抗日歌曲,接着表演腰鼓、秧歌舞等,并用当地民歌曲调填上新词演唱。压台戏通常演出小型话剧、歌剧等,如 《放下你的鞭子》 《阳澄湖上》 ,形象鲜明、内容生动,深受群众欢迎。

文工团还密切配合军地各项工作的开展进行演出宣传:在参军运动中,自编自演 《参军光荣》 《送郎参军打东洋》 等;在与日伪斗争中,编演了 《当心鬼子来抢粮》 《活捉王老虎》 《黎明前的黑暗》 等;特别是配合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编演的 《曹立三的转变》 《模范班长唐炳文》 等,生动形象,发挥了文艺宣传在部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文工团平均每个月到10多个乡村巡回演出,小型的有冬学班、田头、庭院的演出,大型的有在千人大会上的演出,活动区域主要在江都通扬运河以北地区。文工团每到一处,沉闷的村庄便沸腾起来,人们把文工团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一个节目演完后,一个劲儿地鼓掌,高喊“再来一个”。1945年抗战胜利前,文工团还常到通扬运河以南日伪控制区大桥镇附近地区演出。

政治工作队在江都抗日根据地演出 《参军好》 《红鼻子参军》 等小戏,也演出一些大型话剧。其中有从苏联剧本 《苏维埃人》 改编过来的 《中国人》 ,有揭露国民党大后方生活的讽刺剧 《重庆二十四小时》 ,有讥讽汪伪政权的曹禺名剧 《正在想》 等。反映抗日军民英勇作战,不断取得战斗胜利的作品,有1944年1月由潘澄作词、梅滨作曲的 《江高宝进行曲》 ,在江高宝地区广为传唱。

青年剧团成立时条件非常简陋,每次演出,先借老乡家的饭桌拼成舞台,用船上的樯帆作天幕,把被单凑成幕布,然后敲锣打鼓,开始演出。当时的节目有十几支抗日歌曲,十几个小节目,如 《凤阳花鼓》 《一根扁担换支枪》 等。因演员少,一个节目里一个人常常要担任几个角色,一个节目演完后观众常常要求再来一个,剧团就再演一个,直到把所有的节目全部端出来才收场。

武装宣传队在江都抗日民主政府短枪队的配合下,深入江都集镇庙会,演出讽刺躲在伪军据点的国民党江都县县长向农民强收人头税和“爱国捐”的活报剧。当演到收税官向农民逼缴“爱国捐”时,农民讥讽地答道:“‘爱国捐’我愿意缴,不过叫我往哪里送呢?你们都住在日伪军据点里,要我向日本人送爱国捐吗?”观众哄然大笑。当时,霍家桥到上海每隔一天有班长江客轮,在江都也停靠,其中八江口和三江营两个码头在新四军控制下。从八江口到三江营行驶一小时,武装宣传队便抓住这个机会,随旅客从八江口登船,向旅客和船员宣传国内外形势和抗日民主政府的政策,许多旅客抢着要看宣传队散发的传单。

抗战文化在江都大地上生根开花,新四军和中共江都县委运用一切宣传手段,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发动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瓦解日伪军,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