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是彭雪枫牺牲80周年,他的革命生涯充满了人民情怀,生动诠释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
心中始终装着人民
1938年9月,彭雪枫在新四军游击支队竹沟东进誓师大会上说:“我们新四军是人民的子弟,我们应该一心为着人民去战斗、打胜仗。”实践中,彭雪枫的人民情怀无处不在。一天早上,他陪陈毅在大王村外散步,迎头碰到一位老大爷挑着两桶水从远处吃力地走来。彭雪枫就问老大爷:“怎么从老远地方挑水?”老大爷说:“全村只有一口井,离村民居住也远。”随后,彭雪枫顺着大爷手指的方向一直走到水井旁,发现路途确实很远,而且井里水也不多。回到司令部后,他立即组织有关人员开会,他说:“我们打鬼子,为的是保群众平安,为的是给群众谋利益,现在群众吃水困难,我们能袖手旁观吗?”会议决定,立即帮助村里打一口水井。他和战士们一起挖土、拉绳子、运材料,经过4天奋战,一口又大又深、距离又近的水井打好了。村民们都高兴得合不拢嘴,把水井命名为“新四井”。如今,当地百姓虽然都用上了自来水,但“新四井”永远铭记在他们的心中。
1943年8月10日,因突降暴雨,淮河水位猛涨。泗洪县四河乡大柳巷境内的圩堤被冲出一个大缺口,洪水肆虐,方圆几十里内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正在附近主持新四军四师医务工作会议的彭雪枫,立即带领机关和警卫营全体指战员赶赴现场,在狂风暴雨中带头抱草、抬土,浑身分不清哪是汗水、泥水、雨水。大家劝他休息一会,可他怎么也不肯。经过连续两个多小时的奋战,他们终于将缺口堵住。当时雨仍在下,水位还在上升,为了防止圩堤再次岀现缺口,他又安排了3个连队的指战员和师机关干部同当地群众并肩战斗,继续加固危险堤段。经过26个昼夜奋战,一道长达20余公里、能够抵挡更大洪水的大堤终于筑好,使大柳巷人民避免了洪水威胁。为了纪念彭雪枫救民之功,当地群众把这道大堤命名为“雪枫堤”。
严管下属不良行为
彭雪枫十分重视群众纪律。一次,部队夜行军到了一个村庄驻扎下,夜虽已深了,但彭雪枫还和往常一样,提着马灯四处巡查。当他走到一户人家屋前时,发现一个老人睡在外边。借着马灯的亮光,他看到老人面黄肌瘦,双眉紧锁,便上前关切地询问。老人看到是位新四军干部,只是把眼白了一下,便吃力地将头转向另一边,什么话也不说。彭雪枫担心他一个人睡在外面会有危险,就敲门向屋内喊道:“屋里有人吗?”里面一个人回答:“干嘛?”彭雪枫有点不满意说:“大冷天,你怎把个病人放屋外睡?”屋里人开了门,彭雪枫看到开门人是师机关的一名科长,立即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当即将这个科长狠狠地批评了一顿,督促他帮老人搬回屋里睡,并向老人郑重道歉。第二天,他又在师直机关干部会上对该科长点名批评,令其作出深刻检讨,并要求大家引以为戒,坚决杜绝此类问题再次发生。
师骑兵团成立后,有些人居功自傲,放松要求,个别战士甚至随便拿群众东西吃,牵的马随意啃食树皮、糟踏群众庄稼。彭雪枫得知后,亲自带领工作组到骑兵团进行教育整顿。在整顿大会上,彭雪枫严肃批评这个团“骑兵特殊论”。他说,马应听人指挥,人要听党指挥,党不允许任何人借口“特殊”而侵犯群众利益,并带领大家立下了“在敌人面前要像老虎,在老百姓面前要像绵羊”的誓言,订立了遵纪爱民公约。从此以后,骑兵团面貌大变,所到之处秋毫无犯,还主动帮助农户挑水、劈柴、干农活。骑兵团这种自觉遵守群众纪律、处处爱护百姓的行为使群众十分感动,每当他们离开驻地时,百姓们都敲锣打鼓、依依不舍地含泪相送。
带头为民减轻负担
抗战岁月,部队生活极其艰苦。有时不仅吃饭有问题,穿衣也无法解决,冬天战士还穿单衣,甚至赤脚行军打仗。1939年春节,当地百姓相互商量,准备每户请一名战士到家里吃杂面饺子。彭雪枫知道后连夜将部队转移到野外,宁愿自己挨饿,也不加重老百姓负担。为了帮助群众和部队度过春荒,他忍痛卖掉包括自己心爱坐骑红骠马在内的几十匹战马,解决部队粮草危机,救济断炊百姓,帮助群众购买种子。彭雪枫“书案店卖马”消息传开后,他所率领的部队被老百姓誉为“天下文明第一军”,在淮北大地上广为流传。
彭雪枫身为师长,从不搞特殊。当时旅师级以上干部大都身经百战,许多人身上伤痕累累,彭雪枫也不例外。新四军党委根据实际作出旅以上干部吃小灶的决定,目的是让这些干部尽快恢复健康,更有力地指挥军民作战。但彭雪枫想到,由于严寒来得早,洪泽湖封冻时间长,有的渔民没吃没烧,部队应节衣缩食,救济灾民渡过难关。因此,他仍和战士们吃一样的伙食。司务长看到他每天熬到深夜才休息,就叫炊事员烧一个山芋送给他。彭雪枫批评说:“大家都在同饥饿作斗争,千万只眼睛看着司令员,我生活如有特殊,影响多不好。”陈毅得知后生气地对彭雪枫说:“你老犯胃病,身体又有伤。你不关心自己的身体,大家还要关心哩。”彭雪枫只好答应了下来,给旅级以上领导每人每天增加了4角钱的菜金。但时间不长他又恢复和战士吃一样的饭菜。他说:“只有真正做到官兵一致,干部战士、人民群众才会真心实意地拥护我们,和我们一条心,我们就有了强大的战斗力,我们的事业就可以成功。”
1942年根据淮北区党委号召,部队提出主力团每人每年自给半担粮、3个瓜、百斤菜,种5棵树。他带领全体指战员一面练兵打仗,一面开荒生产。仅师直各单位在春夏两季就开荒4650亩,收获小麦、水稻及杂粮55583斤,蔬菜252465斤,养猪3226头、鸡鸭12291只。同时,他还大力开展节约活动,半年时间,全师节约经费135859元、粮食100多万斤。
深得人民群众爱戴
彭雪枫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始终把人民的安危冷暖放在心头,为人民的利益而不懈奋斗,从而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当时在路东流传着一首歌谣:“彭雪枫到路东,好似桃花遍地红;扛起扁担拿起枪,跟着雪枫闹革命。”在四师部队扩军时,当地青年踊跃报名,出现了父母送儿、新娘送夫参军的生动场景。1940年1月19日,他所领导的部队由开始时的3个连357人,发展到12个团20000余人的正规军,成为淮北战场上一支英勇善战、屡立战功的部队。
1944年9月11日,在河南夏邑八里庄同顽军李光明部作战时,彭雪枫亲临前线指挥,全歼顽军,活捉李光明。但就在战斗即将结束时,他不幸被流弹击中,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为国家、为人民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他是抗日战争中新四军牺牲的最高将领。
送葬那天,从师部驻地大王庄到半城镇西郊彭雪枫墓地,几里路长,有16000多双泪眼。当地百姓沿途设祭桌128处,每个祭桌上放一炉香、一碗水、一面镜子,寓意彭雪枫为官清如水、明如镜。四师政委邓子恢在追悼会上痛心地说:“彭师长只知有国家民族利益,只知有人民与党的利益,而不知有个人利益。”莫云、高军、江华来等3人在 《彭雪枫将军遗体安葬的前前后后》 一文中,盛赞彭雪枫是“爱民如父母的好师长”。
在彭雪枫遗体刚刚安葬完,农历春节来临,淮北各地老百姓家家将彭雪枫遗像挂在堂屋正墙上,在供桌摆上祭品,虔诚祭奠。彭雪枫心中始终装着人民,人民衷心爱戴彭雪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