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9期●老区短讯●

一亿“老外”戴上杜桥眼镜

作者:

 老区短讯
  编者按: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要将农村富余劳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尊重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这里摘发的一组材料,就是各地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土地资源和劳动力的特长找准自己的定位,由传统农业变为现代农业,由务农到务工、经商办企业,走出了一片新天地。这些经验值得大家借鉴。
  
  一亿“老外”戴上杜桥眼镜
  临海市杜桥镇有各类与眼镜相关联的生产企业557家,日生产眼镜70多万副,就业人数近2万人,年创产值近10亿元,是全国最大的眼镜生产基地之一。
  2002年8月,杜桥镇政府组织20多家企业在阿联酋迪拜市中心广场——纳赛广场,租下58个店铺,面积达2000余平方米,成立了中国杜桥眼镜中心。
  从1996年开始,杜桥眼镜逐渐向中俄、中越、中泰等边界贸易发展。之后,又通过外贸公司,出口到欧美市场。目前,全镇有10多家企业除在阿联酋建立销售中心外,又在俄罗斯、菲律宾、泰国等10个国家和地区,设立15家销售网点和分公司,“浪特梦”、“杜桥”等7个商标在国外注册,形成一个跨国销售网络,目前已有一亿“老外”戴上杜桥眼镜。
  (摘自《台州日报》作者周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