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对中国外交而言,具有独特而深远的意义。2024年5月,习近平主席成功出访法国、塞尔维亚、匈牙利三国,与三国领导人达成多项共识,取得丰硕成果;7月,在中国政府斡旋下,促成巴勒斯坦14个派别在北京举行和解会议,签署民族团结宣言;9月,在北京召开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加深中非合作,推动中非关系进一步发展;11月,习近平主席访问秘鲁和巴西,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和20国集团峰会……盘点2024年的国际形势,揪心的人们不得不继续关注已经两年十个月的俄乌战争和延续一年二个月的巴以冲突并且外溢的黎以冲突。到目前为止,人们还看不到这两场战争结束的曙光。
习近平主席出访秘鲁和巴西?为世界发展注入信心和力量
2024年11月13日至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赴秘鲁出席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31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对秘鲁进行国事访问,赴巴西出席20国集团(G20)领导人第19次峰会并对巴西进行国事访问。
11天时间里,习近平主席密集出席近40场双、多边活动,达成60多项合作文件,既会老友,又交新朋;既进行战略沟通,又深化务实合作;既推动大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又引领“全球南方”团结自强,拓展了中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新空间,丰富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实践,开辟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境界。
亚太经合组织诞生35年来,带动亚太大发展、大融通,助推亚太成为全球经济最具活力板块和主要增长引擎。
习近平主席出席了2013年以来的历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从牢固树立亚太命运共同体意识,到倡导共建互信、包容、合作、共赢的亚太伙伴关系,再到推进亚太自贸区进程,中国始终是亚太合作的积极倡导者、引领者。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利马会议通过亚太自贸区建设新的指导文件,再次激活了亚太自贸区进程,为推动亚太开放型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中国从促进亚太合作大局出发,提出申办2026年APEC会议,获得各方一致支持和认可。中国曾两次主办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充分彰显了中国的历史主动和责任担当,体现了各方对中国的高度信任和殷切期待。中国将继续携手地区伙伴,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和开放的区域主义,共同打造亚太发展下一个“黄金30年”。
G20里约峰会以“构建公正的世界和可持续的星球”为主题,以“消除饥饿贫困”为首要议题,反映了“全球南方”对于实现发展繁荣、逐梦现代化的追求和渴望。
习近平主席全面系统阐释中国的全球治理观,从历史长周期和全人类共同发展繁荣的高度,为全球治理提出中国方案;从经济、金融、贸易、数字、生态等5个方面提出完善全球治理的理念主张,并宣布中国支持全球发展的8项行动,包括加入“抗击饥饿与贫困全球联盟”,同巴西、南非、非盟共同发起“开放科学国际合作倡议”,扩大对最不发达国家单边开放等。这些重要倡议和举措展现了宏阔的全球视野,回应了“全球南方”求平等、促变革的强烈意愿。
秘鲁和中国同为古老文明,是彼此在太平洋对岸的“邻居”,两国文化、经济联系十分紧密。秘鲁总统博鲁阿尔特与习近平主席举行了会谈,见证签署《中秘自贸协定升级议定书》 《中秘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规划》,以视频方式共同出席由中国援建的秘鲁“钱凯港”开港仪式。
巴西是拉美首强,是全球首个同中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国家,也是首个同中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拉美国家。今年是中巴建交50周年。卢拉总统高度重视此访,两国元首进行了深入友好的战略沟通,一致认为两国关系进入历史最好时期。中方愿同巴方一道,不断丰富新时代中巴关系内涵,做相互成就的“黄金搭档”。双方签署并发表联合声明,将双边关系定位提升为“携手构建更公正世界和更可持续星球的中巴命运共同体”,并决定将“一带一路”倡议同巴西发展战略对接,向世界证明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自己的道路实现发展振兴和公平正义。
目前,中国已与22个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签署共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中拉关系持续深化。如今,中拉年贸易额近5000亿美元,中方稳居拉美第二大贸易伙伴国和巴西、智利、秘鲁等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已与智利、秘鲁、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尼加拉瓜5个拉美国家签署自由贸易协定。
今年恰逢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中拉命运共同体10周年。习近平主席此访,表明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株大树在南美大陆生根开花,标志着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布局在拉美地区全面展开。中拉“双向奔赴”,无疑将成为“全球南方”团结自强、共同繁荣故事的精彩篇章。
这次从利马到里约热内卢,习近平主席不辞辛劳,举行了10多场双边会见,其中最受国际社会瞩目的是中美元首利马会晤。美国大选刚刚落幕,世界高度关注中美关系下一步发展走向。两国元首在会晤中都强调中美关系的极端重要性,指出中美关系稳定发展,既关乎两国人民,也关乎人类前途命运。
习近平主席深刻总结过去4年中美关系的经验和启示,重申中方在台湾等重大问题上的原则立场,强调大国竞争不应是时代底色,“修昔底德陷阱”不是历史宿命,“小院高墙”不是大国作为,“新冷战”打不得也打不赢,对华遏制不明智、不可取,更不会得逞。中美要展现大国担当,继续探寻两个大国正确相处之道,多为世界注入确定性、提供正能量。中方始终秉持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原则,致力于探索中美正确相处之道,同时坚定维护自身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体现了大国的责任和担当。
这些话当然也是向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传递了中国领导人的信息。
习近平主席还分别会见法国、德国、英国等欧洲主要国家领导人,强调中欧应该从长远和战略角度看待彼此,坚持伙伴关系定位,致力于通过对话磋商妥善解决分歧,续写相互成就的合作故事。在会见日本、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周边国家,以及新西兰、澳大利亚领导人时,习近平主席介绍中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将为地区国家提供新的机遇,希望各方坚守建交初心,坚定睦邻友好,发挥地理相邻、经济相融等优势,加强交流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繁荣。在会见墨西哥、智利、阿根廷、玻利维亚等拉美国家领导人时,习近平主席强调,中方愿同拉方加强发展战略对接,不断丰富中拉命运共同体内涵和实践。
特朗普上台或将更疯狂对付中国
特朗普即将再次入主白宫,而且共和党亦已成功掌控参众两院,美国政局形成了所谓的“三权合一党”的局面。这一政治格局的形成意味着特朗普至少在未来两年内将拥有前所未有的行动自由,无需顾虑国会的掣肘,能够更加肆无忌惮地推行其政策。
特朗普组建了一个由顶尖美式精英构成的强大团队,包括世界首富马斯克、肯尼迪家族成员小罗伯特、最佳助手副总统万斯及年轻有为的军方女中校图尔西。四年的在野经历也让特朗普及其团队变得更加老练与精明,他们蓄势待发,准备重塑美国的内外政策。
对于中美关系而言,无论白宫主人是特朗普还是拜登,中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都是不可调和的。美国两党对中国的态度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政治分歧,形成了一种广泛的战略共识——视中国为主要的战略对手。然而,特朗普预计将在对华政策上采取更加直接和激进的手法,甚至可能采取一系列前所未见的措施来加强施压。
特朗普竞选时曾扬言将对来自中国的商品征收高达60%的额外关税,无疑是在向中国发出强烈的信号:新一轮的贸易战即将拉开帷幕。面对特朗普可能发动的新一轮贸易战,一些人担忧这将给中国经济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然而,历史已经证明,这样的担忧或许过于悲观。
早在特朗普上次当总统对中国加征关税时,许多评论家便预测中国经济将遭受重创。但是,美国对中国恶意实施的长期关税政策、出口管制乃至金融制裁,不但没有打垮中国,反而激发了中国科技创新的活力。从华为Mate 60系列手机的成功发布、麒麟芯片、纯血鸿蒙系统到中国自主研发的28纳米光刻机问世,再到中国无人机、太阳能电池板及电动汽车等领域在全球的领导地位,无不显示出中国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发展韧性。
尽管美国屡次挥舞关税大棒,中国对美出口表面上有所下降,但大量商品通过越南、印度和墨西哥等第三国间接进入美国市场。2023年中美贸易总额仍高达6644.5亿美元,中国对美贸易顺差更是达到了3361.3亿美元。这意味着,对美贸易依然为中国创造了丰厚的财富,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并未动摇。中国商品已成为许多美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加征关税后,美国消费者和商家首当其冲,面临物价上涨和生活成本增加的压力。当前,美国通胀已居高不下,若进一步加征关税,极有可能引发经济危机,自食其果。
美国加征关税后,中国不会反击吗?面对美国不断升级的贸易战和技术封锁,中国展现出了强大的反制能力。中国对参与对台军售的美国军工企业及其高管实施制裁,包括冻结其在华资产并禁止与其合作。这意味着美国的航母、驱逐舰和核潜艇等军事装备可能面临零部件短缺的风险,严重威胁其国防安全。中国还有能力控制关键原材料的供应,通过对镓和锗等关键材料的出口管制,有效地切断美国高科技产业和军事装备的供应链。
自中美贸易摩擦爆发以来,两国之间的竞争已持续了6年之久,而中国在这场持久战中逐渐占据了上风。中国通过加快产业升级、加强自主研发等一系列措施,逐步缩小了与美国之间的差距,甚至在某些领域实现了赶超。如今,中国已不再是昔日那个容易受制于人的大国,而是成长为世界舞台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之一。当下世界已逐渐形成了“两超多强”的新格局,中国在全球事务中的话语权与影响力日益增强。
当初中国网民戏称特朗普为“川建国”,或许我们真该“感谢”特朗普。正是特朗普的执政风格与对华政策,让中国政府和人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发展的紧迫性、必要性,进而增强了在关键技术领域实现自主可控的信心与决心。
俄乌战争有扩大的危险,世界将进入一段混乱时期
近日,俄乌战争局势再起波澜。11月19日,乌克兰使用美制陆军战术导弹系统(ATACMS)对俄罗斯境内目标进行袭击。这是美国近日放松援乌远程武器使用限制后,乌军首次使用ATACMS战术导弹对俄罗斯本土发动打击。猝不及防的俄重兵集团指挥所遭到重创,人员严重伤亡。
同一天,俄总统普京签署总统令,批准更新后的《俄罗斯联邦核威慑国家基本政策》,威胁如果战争升级,将对支持乌克兰的西方国家使用核武器。
2024年11月19日是俄乌战争爆发1000天的时间节点,美国对乌克兰使用美制战术导弹系统“松绑”,是即将卸任的拜登政府在对俄乌战争政策的极不负责任的重大转变,对俄乌战争继续“拱火浇油”,使得俄乌战争面临新的扩大风险。
对于俄罗斯来说,这是美国和北约对俄罗斯的严重挑衅。普京发表讲话宣称:“在库尔斯克地区,北方集团军的一个指挥所遭到袭击。不幸的是,袭击和防空战斗造成了人员伤亡,其中包括该设施外部安全单位的人员和维修人员。”精锐重兵集团的指挥所遭到袭击,让俄罗斯难以容忍。俄军迅速组织反击,用“榛树”中程导弹打击乌克兰的军事目标。可以设想,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反击还将进一步展开,针对美西方的军事行动将更严厉。
拜登政府离卸任不足两个月时间给乌克兰“松绑”,预计也是给继任总统特朗普“挖坑埋雷”。特朗普竞选时宣称要“尽快结束俄乌战争”,一旦竞选承诺不能兑现,显然会影响特朗普的政治形象。
美国放松援乌远程武器使用限制,为已持续千日的战争“火上浇油”;俄方更新核威慑国家基本政策,以降低核武器使用门槛进行反制。俄乌战争的前景扑朔迷离。
巴以冲突尚未平息,黎以冲突激烈进行中,虽然国际社会在进行不懈的努力调停,但收效甚微,冲突双方为利益各执己见不肯退让。黎以虽然签署了暂时停战的协议,但炮火依然互射,平民百姓仍然生活在战争的阴影下,而加沙地区的巴勒斯坦难民几乎陷于绝境,人道主义灾难不知何时可了。巴以、黎以在2025年会不会迎来和平尚不可知。
12月1日,美国在任总统拜登利用总统特权赦免了犯有“重罪”的儿子亨特·拜登,引起共和党议员和民主党内一部分议员的强烈不满。特朗普上台后,这个剧本会不会翻转?美国政坛会不会演出一幕反攻倒算的“戏剧”?甚至特朗普会不会对自己4年前犯下的多项“罪行”进行“赦免”?人们不久就会看到。
无独有偶,在亚洲的韩国,总统尹锡悦突然宣布实施“紧急戒严令”,6个小时后又宣布撤销戒严令,引发了韩国的宪政危机,尹锡悦已被国会通过弹劾案下台。但执政党、在野党各有诉求。韩国下一步将会发生什么?人们将拭目以待。
近日,叙利亚发生重大政局变动,反政府武装占领了首都大马士革,巴沙尔已逃往俄罗斯。以色列已趁机占领戈兰高地,并且大肆轰炸叙利亚的军事设施,截止发稿时,叙利亚的绝大部分军事设施已被摧毁。叙利亚的前途如何还未可知。
2025年,我们可能将迎来一个动乱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