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期●征战纪事●

父亲王世龙的“逆风千里”

作者:王振华


60年前“文革”期间的一天夜晚,父亲回到家里,有点激动地对母亲说,今天单位组织看了一场电影,想不到电影中的情节和我的经历还真像。母亲问是什么电影,父亲却摆摆手说,不是什么好电影,是看了让大家批判的,以后咱们不要再提了。从此,父亲对此事就再也没提起。那时我还年幼,不清楚父亲说的究竟是啥,但心中却留下了一个谜团。

  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这个谜才被揭开。原来当年父亲看的电影名叫《逆风千里》,是珠江电影制片厂在1964年拍摄的一部故事影片,由参加过《三毛流浪记》 《上饶集中营》等影片拍摄工作的著名导演方徨执导,著名演员马奕、张子良、白穆等主演,内容是讲述解放战争时期,我东北人民解放军某部押送一批包括高级军官在内的国民党军俘虏,在途中与敌人进行斗争的故事。该影片被平反后,父亲也开始重新讲述他的故事。从父亲断断续续的讲述中,我惊异地发现,原来父亲也有一段“逆风千里”的经历。
  那是1948年底,辽沈战役正在进行当中,父亲当时所在部队四野十二纵正在长春外围对城内守敌实施围困。敌人困兽犹斗,仍不时地派出小股部队对我军进行袭扰。一次战斗之后,偷袭之敌被击溃,父亲所在部队俘虏了100多名国民党军官兵。由于主力部队要继续追击溃逃之敌,上级便把立即押送俘虏回后方军区的任务交给了父亲。父亲那时已是副连长,留给父亲的押送兵力只有一个加强班,考虑到押送路上要经过国民党军常袭扰的地区,还可能会遇到地主“还乡团”等反动武装,便给押送小队配备了两挺轻机枪。
  当天下午时分,押送小分队押着俘虏上路了。一开始还相安无事,但父亲说,俘虏们虽然解除了武装,毕竟超过百人,不少还是军官。若有什么异动,我方应付起来难免捉襟见肘,所以他片刻也不敢疏忽。
  天色渐暗,周边一片荒野,只有小分队押着俘虏在赶路,而这里正是国民党军经常出没的地区。走了一段路后,他们进入到一片林木密集地带。父亲突然发现,原来安静赶路的俘虏们突然窃窃私语起来。父亲和战士们立即大声呵斥他们住口。这时,几名俘虏军官跳了出来说:“共军弟兄们,我们走了大半天,走不动了,能不能休息休息啊?”其他俘虏纷纷附合:“累死了,走不动了。”父亲审视了一下情况,决定就地休息。他还对战士们说,此处地势复杂,他们选择这里要求休息,说不定有什么阴谋,大家要提高警惕。父亲把战士分成几个小组,还特意在两侧部署了机枪阵地,轮流值勤,以防万一。由于及早做了安排,整个休息过程没出现意外。事后得知,几个熟悉此处地形的敌军官曾预谋以休息为借口伺机逃跑,并暗中串联了许多俘虏。由于父亲他们警戒严密,敌军官的阴谋才未得逞。
  天完全暗下来后,押送队伍来到一处村屯,因这里已建有我党的地方政权,父亲便决定在这里过夜,俘虏们被集中安排在一个大场院中。虽然这里已为我方控制,但是刚解放不久,政权尚不巩固,屯子里还有不少反动分子,押送小分队到来的消息难免会被泄露。为防不测,父亲和几名战士把俘虏安顿好后便悄悄勘察了周边的地形。屯子外边便是一座小山,虽不很高,但林木茂密,便于隐藏。父亲便决定如有意外,将队伍迅速拉到小山上隐蔽,坚守待援,并规划好最快的撤退路线。
  果然,时近半夜,屯子里突然响起枪声,约百余名国民党军趁黑摸向屯子,一边放枪,一边大喊:“国军弟兄们,你们在哪里?我们来了!”大场院里的俘虏闻声后立即躁动起来,一些反动军官更是兴奋地喊起来:“听啊,我们的人来救我们了!共军弟兄们,快把我们放了吧,你们被我们的人包围了。”他们还鼓动俘虏们一同呼应。顿时,喊声四起:“我们在大场院里,共军只有十几个人,你们快来啊!”一时间,情势十分危急。父亲他们果断朝天鸣枪,迅速制止了俘虏喊叫,并根据事先的计划安排,立即押着俘虏朝小山撤退。
  很快,押送小分队押着俘虏撤到了山上,加上夜幕掩护,安全了许多。但顽固的被俘军官不甘心,又悄悄地煽动俘虏们:“我们后面有那么多人,共军二十个人不到,你们赶快大声地叫,让后面的追兵听到,现在他们不敢开枪,他们一开枪就会暴露。”果然,一些俘虏又开始高声喊叫,另外还有俘虏一屁股坐到地上赖着不肯走了。远处的敌人听到叫声,立即循声追来,子弹嗖嗖地从头上飞过。面对危急形势,押送小分队的一些战士说,情况紧急,带着俘虏不好撤退,把这批俘虏扔掉算了。还有些战士更是急躁地说:“我们有两挺机枪,干脆把他们‘突突’了,否则一旦俘虏‘反水’,里应外合,我们就会被敌人‘包饺子’了。”
  面对外有追兵、内临俘虏蠢蠢欲动,又有押送战士情绪急躁的情况,父亲告诉自己一定要冷静。他首先对战士们说:“我们是革命军人,必须不折不扣地完成上级交办的把俘虏安全地押回军区的任务,我们不能丢下俘虏不管,更不能违反俘虏政策!”统一了战士的思想后,父亲又做俘虏的工作。他先把俘虏中一些顽固的军官看管起来,然后对其他俘虏说:“全国现在的形势你们都清楚,蒋家王朝撑不了几天了。现在是你们投向人民的最好时机,错过这个机会,你们会后悔的!”一席话,让大部分俘虏停止了躁动。父亲发现俘虏中有不少是山东老乡,便进一步对他们说:“现在山东很多地方都已解放,正在搞土改,穷苦人都分到了土地,你们回到家乡,就可以过好日子了。”说到这里,立即有一些俘虏站了出来说:“长官,我们愿意跟共产党走。”父亲见状立即说:“只要你们配合我们完成押送任务,就是投向人民的实际表现,人民会欢迎的。”于是,父亲他们挑选了一些俘虏,协助控制看管反动军官,腾出手的战士就能应付后面的追兵。恰好这时父亲他们发现山边有一个山坳,可以隐蔽,于是迅速转到山坳里,并在山口架起机枪。
  此时,敌追兵已离得很近,说话声都能听见:“咦,共军押着弟兄们去哪里了,刚才还听到弟兄们的喊声,现在怎么没动静了?”就在这时,远处突然响起枪声和喊杀声,正在向前摸来的敌人一下子乱作一团。父亲一听便知道是自己的队伍来接应了,当机立断,立即命令机枪组集中火力向面前敌人扫射,以形成夹击之势。敌人被打得摸不着头脑,大叫“我们上当了,被共军从后面包围了,赶快撤”,屁滚尿流地向山下溃逃而去,随即便遭到山下我兄弟部队的迎头痛击。押送小分队的战士在山上一边看一边遗憾地说:“要不是有押送任务,我一定追着揍龟孙子们,那该多带劲!”
  兄弟部队是接到村干部的报信,赶过来接应的。他们把那股敌人歼灭了大半,剩下的残敌也已溃逃无影了。这时天已近黎明,当得知前面的路已基本安全,父亲让战士们整理好队伍,继续押着俘虏向我军防区进发。一路上,俘虏们十分配合,原先气焰嚣张的军官们耷拉着头,再也不吭声了。
  经过两天一夜的行军,父亲就和《逆风千里》中的宋指导员、胡排长一样,率领着押送小分队,克服了各种困难,圆满完成了上级下达的押送任务,未损一兵一卒。
父亲晚年常向我们说起这段往事,每当说到圆满完成任务时,脸上总是浮出自豪的笑容,说话的声音也高亢起来。这笑容和声音给我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至今都是那么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