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期●老区采风●

“乡间小调”何以登上大雅之堂

——如皋市江安镇文化站站长蒋晓燕和“江安号子”

作者:包宏龙



  劳动号子,简称“号子”,在许多人眼里是土得掉渣的“乡间小调”。然而,在江海平原雉水大地一个地方乡镇——江安镇,它不仅被人们“搬”上了中央电视台,还成功获批江苏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江安号子之所以能够声名鹊起,主要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初见蒋晓燕,快人快语的她就一语道破“天机”。然而,这“天机”背后有什么故事呢?

文化才女润泽江安号子
  地处如皋西部的江安镇,东濒黄海、南临长江,区位独特,历史沉积深厚,历来崇尚文化教育。即使是“赤脚巴地”的农民,平时也喜欢“拽文弄词”。他们在集体劳作过程中,常常用一嘴顺溜的话,协调配合,鼓舞干劲,寻求乐趣。他们基本是采用“一人领唱,众人应和”的方式,以统一步调,并减轻劳动带来的疲劳。由于曲调高亢嘹亮,就被人称为“劳动号子”。千百年来,这种“劳动号子”就一直在民间口口相传,代代沿袭。
  蒋晓燕的爸爸蒋正和虽然只有初中文化程度,17岁就去挑河拿工分,但在田埂岸边始终不忘学习,有较好的文化功底,又十分喜爱民俗文化,于是一边挑河一边写作。他先后写了不少关于地方号子的文章——如《号子声的号召力》 《又见县官两腿泥》等,被《新华日报》及其副刊采用……终于,他由一名农民变成了如皋电视台的新闻记者。
  蒋晓燕在这样的文化熏陶和家庭氛围影响下,从小对地方文化和当地号子产生了浓厚兴趣。1996年,她考入镇文化站编制,很快担任站长。一向争强好胜的蒋晓燕,决心大力振兴具有乡土文化特质的江安号子,翻古志、访老者、求专家、拜名师,基本理清了其发展轨迹。
  至少在明清时期,江安劳动人民在劳作中,就常常发出“哼唷、哼唷”的号子声……多少年来,民间不断创新,并逐步形成配有民间音乐的号子。在这些号子中,很多题材反映了江安人民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解放后的大生产时期,生产、生活、斗争的历史。1926年9月,中共如皋(独立)支部在江安镇鄂埭小学成立。1927年,共产党员徐芳德等率领万余农民攻打张黄港的孙传芳军阀部队;1930年,中共工农红军第十四军在江安成立,红十四军二支队和赤卫队等万余人攻打老户庄;1940年8月3日新四军抗日挺进纵队进入如皋西乡卢港、江安地区,战士们一边挖壕沟,一边不由自主地“打”起劳动号子,而许多江安有志青年,唱着“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投身到革命洪流中去……战士们也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创作了大量的号子,如《持枪曲》 《抗战爱情歌》等。
  解放初期,由江安群众表演的如皋山歌号子套曲《庄稼会》赴省汇演,引起轰动。上世纪50年代,江安人民在“削平高沙土,实现旱改水”的过程中,又创作了许多搬运号子、工程号子、农事号子、海棠花号子等一系列劳动生产型号子。在大量的劳动生活中,当地群众还创作了车水号子、黄秧号子、施肥号子、送粮号子等,为大生产运动助兴、助力、助威。60年代,江安号子就多次参加华东六省演出并获金奖。传承人金淑兰、赵明兰多次获奖。
  进入新时代,虽然农民的体力劳动逐步被机械化生产替代,但江安镇党委政府非常重视江安号子这一传统文化的保护,对镇文化站收集、整理和提升各类号子,一直帮助、指导和支持,保证江安号子的发掘、传承和发展。镇里每年安排送戏进乡村——江安号子一直活跃在乡村大舞台上,生生不息,薪火相传。蒋晓燕说,目前全镇传承江安号子的队伍有 11支,歌手达到200多名,较为有名的歌手有:金淑兰、周久仁、侯汉良等。

江安号子唱响水乡古镇
  “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我有责任和义务将江安号子这一地方特色产品提质增效。”平时,蒋晓燕注意收集各种号子的歌词,请老师们谱曲,请老艺人演唱……为了把江安号子做大做强,她多次请领导和专家现场指导。通过不懈努力,如皋市文化局组织专家将江安号子整合录音,制作成新音乐。在此基础上,蒋晓燕选定宁通社区“圩田风采艺术团”排练、演出,给江安号子赋予了许多新的特质和特色元素。
  “今日车水车得硬,主家承认四碗荤,一碗豆腐一碗粉,一碗韭菜炒面筋。”听着雄浑厚重、野性十足的“车水号子”,人们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一幅画面:蓝天白云下,秧苗青青,一架桑木水车上,一群男女劳力正卷起裤腿,挽着衣袖,轻松愉快地伏在木杠上踏车车水。
  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多年的努力催生下,新的江安号子语言形象生动、情趣活泼盎然,其音乐清纯甜美,悠扬婉转;其曲调高亢激奋,节奏沉稳有力,调式调性变化频繁;一领众和或众人齐唱,变化多端——在节奏较缓的劳动中,“领”句较长,“合”句较短;而在较为紧张的劳动中,领句、合句都十分短促。她说,这种劳动号子虽然也有曲调,但主要还是强调节奏,以便人们在有规则的节奏中协调劳作;人们在紧张的劳作和沉重的负荷中,吼出气魄,吼出力量,吼出节奏,彰显了劳动号子的歌唱具有吆喝呐喊的鲜明特点,表达了人类征服自然的愿望,增强了劳动斗争的信心。
  她骄傲地告诉笔者:2008年,“江安号子”与台湾歌手张宇同台,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欢乐中国行文艺演出;2014年,“江安号子”被南通市人民政府评为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16年,“江安号子”参加长三角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展示;2017年,“江安号子”参加第20届亚洲老将运动会主舞台开幕式表演;2023年,“江安号子”被江苏省文体旅游厅评为第五批非遗项目。

如今,江安号子又被融入崭新元素,注入新鲜血液,赋予新的活力,成为如皋地区群众文艺演出的重要节目,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赵宏建评价:“江安号子是扎根于江安人民心上的一朵奇葩,是勤劳善良的江安人民发自内心深处的声音,感情深刻而真挚,艺术表现鲜明而生动,经过长期的流传加工,已成为民间歌谣中极其精美的诗篇,成为鼓舞人民、教育人民、陶冶情操、倡导文明的重要文艺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