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期●红色传承●

初心不改寄深情

——从父亲一封信中折射出的人民军队本色传承

作者:贾至明

我的父亲贾公磊(1909–1995,浙江海宁袁花人)早年参加革命,投身抗日,戎马倥偬中保存着许多当时部队印发的文献书籍和自己的作战笔记等资料。在一沓用土纸折叠的简易记事簿上,父亲生前抄录的一封信跃入了我的眼帘。那是在淮海战役期间,他写给本师总务股的信。信前他还写道:“昨日感想到,房村西南之菜园,村干因十一月二十九日被要马料而跑避。不得不向总务股提出一些意见,给他们的一封信是......”在信中,父亲记述了华野一纵一师总务股在徐州房村镇菜园村筹集马料时一件鲜为人知的往事。
  1948年11月10日,父亲所在的华野一纵经过三天浴血奋战,全歼黄百韬兵团外围第63军。黄百韬成了瓮中之鳖。为集中兵力围歼黄百韬兵团,阻击邱清泉、李弥两兵团的增援,华野司令部急调一纵加入阻援战斗。
  经过长达二十多天的行军作战,华野一纵跋山涉水,行程几百里,战场范围不断扩大,供应线拉得越来越长,后勤保障出现了很多困难。
  10月26日部队从兖州出发时,一纵一师实际人数10358名、战马928匹,而纵队供给部是按参谋处之前统计的8500人发放钱粮。由于配给不足,至11月下旬,部队出现了“粮食不够用”、只能“向沿途粮站打白条”的情况。而此时全师供养战马的草料也所剩无几,迫不得已就地筹措。
  11月29日,一师总务股趁水口战斗间隙,临时派人到附近的菜园村为战马兑换草料。由于该地区受国民党反动派长期统治的影响,又遭遇连年水灾,庄稼欠收,村民生活很苦。部队征集人员因战事紧迫,缺乏足够时间了解情况,因此兑换马料时,数量超出了村民的负担,双方发生了分歧,村干和办公人员逃跑躲避。这不仅增加了兑换马料的困难,并且造成了不良影响。
  此时,身为华野一纵一师供给处副处长的父亲得知此事后,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于是,父亲跟供给处长毛国华商议后,给总务股写了一封信,提出了今后工作改进的五点意见。
徐股长、林政指:
  这个地区年年土地被水淹,所以人民生活本来是很苦,加之蒋匪的摧残,人民无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本军过去一度在此,人民获得温暖时间不久,人民对我T(党)我军虽有认识,但还有顾虑。是以搞草搞料,须加以宣传,切实注意人民之负担,不使群众稍有不良印象。如这次在菜园,我们要兑换马料五百斤又三百斤,还有人说:“不多”,就此得到不良后果——办公人跑了,增加严重困难。这个教训,我们要接受,这个损失要挽救。
  我在这里提些意见: 1. 对菜园之村长、(保)甲长,很好请他们来作解释。 2. 以后,每移到一个村庄,首先请他们(村干)来谈谈,如要马料马草就与他们提出,共同研究,如何解决才好。 3. 每要移动前,须请他们来对我们提出些意见,并吸收他们对我们的反映是为必要的。4. 要兑征马料不得搞在一村一庄,要照顾人民合理之负担,要大村多搞,小村小搞,今天搞这村,明天搞那村,先要作调查研究,了解情况。 5. 与群众有关系的人员要每天检查他们的工作,要他们每天会(汇)报。以上请作参考。
  现在,我们在这里作战,供应线很远、很长,今后供给、给养、伙食困难一定会有,我们要长期打算,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克服困难……
  随后,父亲将信的内容抄录在记事簿上,并在信前留下了自己的感想,无意间为后人留下了这段珍贵的历史记忆。 
往事如烟,岁月留痕。这本尘封已久的破旧记事簿,封面已缺失,纸张也已泛黄,但父亲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辨。纠纷发生后,一师供给处及时查找自身原因,纠正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人民军队关心群众疾苦、全心全意为人民的赤子情怀,展现了共产党人不忘初心、实事求是的优良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