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前,一个年轻的政党带领一支年轻的军队,开始了一次史无前例的远征。
2024年10月23日,上海高校大学生新党员示范培训班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报告厅举办,我受邀为来自40多所高校的100名参训学生作《致敬长征——纪念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讲座。学生们的反响和留言,令人欣慰和振奋。
我是一名退休历史教师、红军后代,曾15次重走在长征路上,拜访过300多位老红军。我把收集到的第一手资料制作成视频课件用于讲座,让那场伟大远征重现在听众面前。我讲述了红军前辈在长征路上的故事:张敏,一碗青稞最难忘;袁崑,两个兄弟战沙场;钟明,三发子弹打一仗;向轩,四块银元最难忘;王泉媛,五十坎坷心向党。
学生们聚精会神地听,专心致志地记,交流互动环节热烈而有序。“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学生们整齐洪亮的复述声,回荡在报告厅。我的学生杨柳青还带来了盖有长征邮局“红军长征胜利88周年纪念日”邮戳的明信片和小红军钥匙圈,送给每一位学生。三个小时的讲座结束,全体学生簇拥着我,在我带去的盖有400多枚长征路邮戳图章的红军旗前合影留念。
一位上海交通大学的男生对我说:“以前从书本上读过长征。听了讲座,觉得长征立体、鲜活了,让我有身临其境之感。”我想,时隔90周年,这些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的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新党员,是怎样看待长征的呢?
报告厅里准备了一块留言板,是由学校组织部副部长徐炜炜设计的。学生纷纷走到留言板前,红、黄、蓝三色留言纸贴得密密麻麻,错落有致。走近细看,字迹工整,优雅悦目。
“邓老师向我们重现了一段或许已被我们淡化或实感降低的宏伟历史。那些闪耀着光芒与信念的精神,曾经真的被一批人奉为自己的终极信仰,并竭尽一切去实现践行。他们何其了不起,值得铭记和学习!”
“长征,一条令人动容又有力量的路。红军将士们走了两万五千里,邓老师走了十余次。这不仅是对历史的追忆,也是对红军将士情感的寄送。”
“听了感人至深的情景党课,使我对长征是‘绝处求生’这句话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一位位老红军动人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好几次热泪盈眶,受益匪浅!”
“党费一年交一元,我要交满一万年。”这是老红军袁崑临终前托付儿子说的话。“抬起头来,每一颗星星都看着我们。”这是我分享在长征路上祭奠数不清的红军墓时的感叹。
有的学生写了对长征精神的理解:
“我深刻认识到,长征精神强调坚定的信念,艰苦奋斗,不怕牺牲。这种精神激励着后来的人们,也时时刻刻激励着我,朝着目标前进。”
“长征精神犹如灯塔,照亮着当代青年的成长之路。山河万里寻绿脊,长征跋涉握红旗。”
“作为一名退役女兵,对红军奶奶的故事感慨万分。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责任和使命。我们要赓续长征精神,竭尽全力去守护这份现世安稳。”
“在一个个生动的红军故事中,与邓老师一同迈进红色记忆的土地,备受鼓舞与感动!星星之火,永不磨灭!长征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传承。”
还有的学生用诗歌般的语言写了感想和打算:
“徜徉长征血泪撼,唯念伟人道平安。”
“英雄壮志真如铁,雄关越了又重越。又重越,铁兵钢轨,红军碧血。”
“长征精神永存,砥砺前行不息。”
“铁心向党铸忠诚,同心奋进担使命。”
“请祖国和前辈们放心,作为大学生新党员,我们会追忆红色记忆,谱写新的篇章。”
“长征精神的接力棒,此刻传到了我们手中。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祝福祖国永远繁荣昌盛,世界和平,人民富足。”
致敬长征,热血总相同。留言或长或短,或多或少,字里行间,都表达了莘莘学子对红军长征的敬意和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决心。心有所向,行必能至。
我小心翼翼地把73张留言纸一张一张地取下叠好,放进我带去的存放松潘草地青稞麦标本的文件袋里,一起珍藏。
长征,那不老的传奇正穿越时空,呼唤着人们的应答。而留言板上的字字句句,就是新时代大学生新党员最真情、真挚的青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