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秋,我离休后就到南通县(现为南通市通州区)老促会驻会工作,兼任了《大江南北》县联络站副主任,成为这份红色期刊的热心读者、宣传者、发行者和作者,到2007年离岗,历时17年。《大江南北》一直是我心爱的重点读物,也是我的良师益友,情深意长,感受良多。
我觉得《大江南北》至少有四好:一是立意高远,品优味香。坚持办刊宗旨,以研究和宣传新四军历史为重点,融入和服务于党史学习等主题教育,弘扬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精神,使人明方向、增智慧、强力量; 运用文学手法、艺术形象讲述生动故事,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说服力和凝聚力。二是栏目设计很有特色。“时事纵横”议论国内外大事,解疑释惑,明辨是非。“诗词”专栏用传统文化古诗词的形式抒发家国情怀,歌唱时代精神,特别受到老同志欢迎。“老区采风”讲老区故事,促老区振兴,我们做老区工作的人备感亲切。我曾调查老区土宅墩村的先进事迹,写了《剥花生壳,剥出了一个富裕村》一文在该栏发表,获评优秀。三是旗帜鲜明,勇于亮剑。2003年浙江一文化期刊,发表了一部小说新编《沙家浜》,大肆污蔑和攻击女英雄阿庆嫂和郭建光等新四军干部战士,影响极坏。《大江南北》及时组织批判,还历史真实,扬浩然正气,效果很好,翁培康同志和我合作发表《警惕对青少年毒害》参加战斗。四是文风朴实,雅俗共赏。2024年第8期“随感录”上刊登的四篇文章,分别说的是暑期孩子要玩好、高温关爱劳动者、老年需自爱、婚礼要减负等家长里短,传递的是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文章一事一议,短小精悍,启人心智。
《大江南北》发行量增至十几万份,我区多年名列前茅,主要由于这是本好期刊,但是“酒香也怕巷子深”,好刊也要认真宣传推介,才能为人们认知订阅。我们尽力做了一些工作,其体会一是领导重视,各方支持;二是健全网络,形成合力;三是发行为学,学促发行;四是表彰先进,共同进步;五是不怕困难,坚定信心。特别使我深受教育和感动的是,许多老领导、老同志为办好《大江南北》付出了心血,我多次聆听到德高望重的夏征农同志的谆谆教导,他在《百岁怀乐》写的“人生百岁亦异常,乐事无如晚节香,有限时间仍足惜,完成最后一篇章”,被我奉为座右铭。陈扬老社长博学多才,平易近人,工作扎实,多次深入我市基层调研指导。南通市和所属县、市、区老促会的张正联、翁培康等老领导,多年不辞辛苦、奔走呼叫,才有了《大江南北》活跃在江海大地上经久不衰的生动景象。
我坚信《大江南北》一定会以40岁生日为新起点,乘胜前进,越办越好。我这个95岁老人赠贺诗一首:“论史说今四十载,铸造忠党爱国魂。与时俱进红旗举,《大江南北》万木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