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期●文化战士天地●

拂晓剧团,彭雪枫精心培育的文艺之花

作者:赵先明

拂晓剧团是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华中抗日前线、苏皖边区抗日根据地的一支文艺队伍,被抗日军民热情赞誉为一朵绽放的文艺鲜花。精心培养这朵鲜花的园丁,就是当时新四军第4师师长兼政委彭雪枫。

1938年9月,彭雪枫在率部从确山县竹沟镇向豫东抗日前线挺进的途中,就考虑要从这支不满400人的队伍中,抽调有文艺特长的人员组建文艺剧团。他认为到敌后开展游击战争,除了以武装打击日伪军外,还要开展抗日宣传工作。

同年10月,彭雪枫领导的游击队发展为新四军游击6支队,彭雪枫任6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1月,新四军6支队进军豫东鹿邑县途中在转楼村驻扎时,来了一批13到16岁的杞县大同中学的学生。这批学生抗日的热情很高,又能说会唱。彭雪枫和政治部主任萧望东商定,就以这批学生为骨干力量,组建拂晓剧团。

拂晓剧团组建后,彭雪枫对剧团的同志们说:“你们要编一些配合当前抗日斗争的小话剧和活报剧,向群众宣传抗日必胜的道理,同时揭露汉奸和伪军的罪行,打击日寇的气焰,既活跃部队的文化生活,也教育广大群众。”根据彭雪枫的要求,拂晓剧团在鹿邑双楼第一次排练演出了活报剧 《打鬼子》 。该剧讲的是两个狂妄的日本兵残酷杀害中国人民,群众对他们恨之入骨,报信给游击队,结果游击队将其抓获,并消灭了一个日军小队的故事。

演出以后,彭雪枫见到扮演日军小队长的王挺说:“演得不错嘛!就是你们唱的那支日文歌曲,我和战士们都听不懂。”王挺说:“日文歌是王子光科长教的,他是日本留学生,教的是地地道道的日文。”彭雪枫说:“扮演日本军人,唱日文歌是可以的,不过观众是中国人,要让中国的观众听得懂才好。”

剧团首演一炮打响后,接着编演了 《保卫麦收》 《军民一家亲》 等一批激动人心、催人泪下的新剧目。剧团演出设备虽然简陋,但每次演出都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1938年深秋,剧团到泌阳县邓庄铺演出,群众自动地找木棍、门板,挖土埋柱子,很快搭起一座戏台。演出时演员们先合唱抗日歌曲 《游击队歌》 《到敌人后方去》 等,后演出话剧 《突击》 。当剧中的老爷爷抱着被日寇杀死的孩子、含泪控诉敌人的暴行时,台下的观众禁不住愤怒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

1939年11月初,徐海东随刘少奇由竹沟到华中路过新兴集,彭雪枫就让拂晓剧团组织一个晚会欢迎。接受任务后大家争分夺秒,只用了一天时间,就创作排练出京剧 《徐海东粉碎日寇“扫荡”》 ,第二天就在欢迎晚会上演出。帷幕拉开,扮演徐海东的演员在一阵“急急风”的锣鼓声中上场,战袍一撩,战刀一舞,一个亮相,自报家门道:“我乃徐海东是也,湖北人士,窑工出身……”正坐在台下陪同徐海东看戏的彭雪枫不禁哈哈大笑起来,附耳对徐海东说:“昨天我才交代他们搞一个晚会欢迎你,不想今天他们就现编现演了这出戏,而且是就地取材,连你是湖北人、窑工出身都调查得一清二楚。”徐海东听后也不禁连声大笑:“好好好,雪枫同志,你这‘彭家班’真是名不虚传哩!”

剧团缺乏道具、化妆品,演员们就用锅烟子画眉毛,用红药水抹脸蛋,用棉花粘胡子,服装就向侦察班借,这些都还能凑合。只是没一块大幕布,老是用床单代替不合适。他们说:“因为床单的颜色不一致,且又脏又皱,很不雅观。再有就是剧团没有女演员,古代的花木兰是女扮男装,咱们是男扮女装,怪别扭的。”听到这里,彭雪枫笑了,说:“那有什么关系?唱京戏最有名的梅兰芳等四大名旦,还不都是男扮女装的?京戏能做到,我们也可以,这也是革命的需要嘛!不过以后会给你们想办法解决的。”后来,游击支队继续东进,转战到河南、安徽交界的书案店一带时,果然支队司令部给拂晓剧团调来了马秉书、李运芳、王雨芹、张鄂源4位女同志,还在部队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又专门让供给部门为剧团做了一块灰色的幕布。

一段时间下来,拂晓剧团已经在部队和群众中很有影响了,不仅受到干部、战士、群众喜爱,还得到他们热情关心和支持。部队向淮北进军时,缴获了好几船敌人的物资,其中有两匹绿色的绸布,彭雪枫全部都送给拂晓剧团。拂晓剧团用这两匹绿绸布做了一块前幕,并请报社的画家画了一只引吭报晓的雄鸡,由女同志用黄布剪成图案,缝制在前幕的左下角。在新兴集大礼堂第一次演出时,这块象征着拂晓剧团团徽的专用绿绸前幕被挂上,真是美极了。

每次打了胜仗以后,彭雪枫也总要派专人用骡马给剧团送来缴获的日本军刀、黄呢子大衣、大皮靴、钢盔、望远镜等战利品,服装道具越积越多。拂晓剧团有了自己的“家当”,大家劲头更足了,除了自编自导一些小节目外,还排练了高维进编导的话剧 《参加新四军去》 。每次演出后,都会有青年人争着报名参军。

1940年8月,八路军344旅、新工旅与6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4纵队,彭雪枫任司令员。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八路军第4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4师,彭雪枫任师长兼政委。5月,4师奉命撤出豫皖苏抗日根据地,转移到津浦路东洪泽湖畔的淮宝县仁和镇(今淮安市洪泽区岔河镇)进行休整。其间,彭雪枫遵照陈毅军长的指示,让拂晓剧团多编排一些部队重视根据地建设方面的文艺节目,有针对性地对部队进行形象化的教育。他把剧团的领导陈守川和导演苏理找去,将他从延安弄来的一个以改造抗日部队内部游击习气、批判“不要根据地”的流寇思想为主题的话剧 《流寇队长》 剧本,交给他们排演。彭雪枫还特别指出:“为了配合部队正在进行的组织上和思想上的整顿,你们排演这出戏要当作一项重要的任务来完成,希望你们认真排练,争取短期内给部队演出。”

1941年9月30日,在纪念新四军6支队向敌后进军3周年大会上,拂晓剧团首次演出了 《流寇队长》 。演出结束后,彭雪枫把各级军政干部留了下来,让大家座谈观后感,还不时启发大家结合本部队的实际情况,提高对“不要根据地”的流寇思想危害性的认识。

拂晓剧团在坚持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人民战争服务这个总方针下,既演出大型的甚至是外国的如 《前线》 《铁血将军》 《海滨渔妇》 等话剧,也经常编排一些广大战士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小型民间艺术节目,如河南坠子 《良女劝母》 ,大型秧歌剧 《反攻依靠谁》 ,淮北民间流传的跑旱船、花挑子、打花棍等。1942年春节期间,他们就采用这些带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宣传拥政爱民的内容,在驻地村镇走街串巷去献演。元宵节的晚上,他们和民间艺人一起组成了秧歌队、花挑子队、旱船队到半城镇(今泗洪县半城镇)去表演,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1944年9月,彭雪枫在抗日前线作战中壮烈牺牲,年仅37岁。后来,人们把彭雪枫亲手创建的 《拂晓报》 、拂晓剧团、骑兵团称为“彭雪枫建军的三件宝”。抗日战争胜利后,拂晓剧团和苏中的前进剧团合并,改编为华中军区政治部文工团,为解放战争的胜利继续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