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期●老区采风●

一个种粮大户的喜与忧

——访苏州市吴江区政协委员董上富

作者:陈仲达


  原籍浙江绍兴的董上富,1994年来到吴江盛泽镇人福和幸福两个村,承包土地238亩种粮食,至今已有19年。最近,笔者与吴江区老促会与扶贫协会的同志访问了这位种粮大户,他畅谈了10多年来种粮的喜悦与忧愁。
  在“喜”的方面
  随着种田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董上富逐渐扩大了承包土地的面积。2012年,他又承包胜天村160亩,大谢村200亩,龙北村570亩,北王村400亩,这4个村共计1330亩,当年种植的水稻收割后已全部播种了麦子。
  经过艰苦创业,2002年他注册成立了“盛泽镇盛富农庄”,形成集粮食种植、农机服务于一体的民营农业企业,2004年被江苏省评为“百佳农机大户”。2012年,他承包的1330亩水稻平均亩产达1100多斤,比周边农民亩产高10%左右。他自豪地说,这几年每年向国家提供的商品粮食达170多万斤,相当于3500人的口粮。
  在谈到他的家庭情况时,他说:“我靠种田把一个农民的儿子培养成大学毕业生,儿子现在浙江嘉兴开了一家网络公司,娶的媳妇在中国联通嘉兴分公司工作。为了儿子结婚,花80多万元在嘉兴城区买了一套商品房,这也算是我18年来辛勤耕耘的一大成果吧。这几年在政府的支持下先后添置了插秧机、拖拉机、收割机、开沟机等农业机械,目前稻麦耕作和收割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操作。除了满足自己耕种收割需要外,还为周边农民提供服务,2012年农机对外服务净收入达10万多元。”
  在谈到种田给他带来的开心事,他高兴地说:“我靠种田勤劳致富,受到各级政府的关心和支持,2008年光荣地当选吴江市第十三届政协委员,自己在想一个异地农民靠种田,能和吴江市的领导与各界人士坐在一起参政议政,感到非常光荣。”这时,在他古铜色的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
  在“忧”的方面
  他认为搞农业受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双重制约。他说:农业是露天工厂,既无围墙,又无凉棚,风吹雨打,无法搬场,气候异常,受到损失,无处报账,只能由经营者承担。农业生产季节性强,农时不等人。2011年,他种植的1000多亩麦子丰收在望,平均亩产可在600斤左右。但6月初进入梅雨季节后,天气突变,连降暴雨,麦田大量积水,麦秆变软倒伏,麦子发霉,1000多亩麦子颗粒无收,后来保险公司每亩赔115元,减轻了一些损失,但连成本也没有捞回来,损失达8万多元。
  在谈到农田承包期限问题时,他说:“上世纪90年代初,承包期一般为10年到15年,但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需要,领导讲承包合同要服从大局,我就逐步向离镇区较远的村转移。现在承包的1330亩土地离镇区都比较远,虽然给耕作和管理带来了许多不便,但要服从大局只能这样做。现在的承包合同期为一年订一次,这样可以减少矛盾。”在谈到土地流转费时,他说:“给村委会每亩600元,由政府每亩补贴300元,由村委会一起发给流转农户。”在谈到扶贫贴息贷款时,他说:“扶贫贷款是解决我们种粮大户流动资金困难的好事,但是在贷款时间安排上要作些调整,如2012年安排我贷款指标30万元,四五月份买化肥农药需要钱,向农商银行贷款,银行回答没有指标不好贷。到了七八月份,银行通知我可以贷款了,这时我却不需要了,所以2012年就没有贷。”
  在谈到今后打算时,他坚定地说:“通过学习党的十八大文件,我将继续种好承包的土地,为国家提供更多的商品粮。吃饭是第一件大事,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充分说明粮食生产的重要性。”由此笔者回想起上世纪60年代宣传以粮为纲时的四句话:“工厂无粮机器不响,商店无粮关门打烊,学校无粮师生回乡,军队无粮国家遭殃。”至今人们记忆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