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期●缅怀篇●

彭冲副委员长关爱高邮人民

作者:李存厚



  上世纪60年代初,全国遭受罕见的三年自然灾害,地处里下河的高邮更是重灾区。为度过困难时期,恢复和支持农业生产,培养工业基础技术力量,县里在工交、财贸口和城镇、三垛、临泽、界首等乡镇抽调近千名厂镇职工赴南京学习。高邮县委要求赴宁人员先学会做学生,再回来当师傅,就地开花,发展壮大工业技术队伍。培训工作由县委劳动工资部负责,专门成立了工作组,担负培训组织、厂家接洽和队伍管理等工作,我为工作组成员。1960年5月31日上午,赴宁学习人员乘“红旗”号拖驳轮船,从高邮御码头上船,途径邵伯湖,进入长江水道西行,于6月1日下午2时抵达南京浦口。船靠江边码头时,时任县工业局局长夏杰聚等同志已等候码头迎接。队伍上岸集合后,培训人员身背背包,士气高昂,秩序井然,向市区前进。南京市民纷纷注目而视。行至鼓楼时,队伍就地休息。此时,恰逢彭冲同志(时任南京市市委书记)外出,途径鼓楼看到我们这支队伍,他当即下车查问究竟,询问可有带队的在场?我当即告诉徐增寿(时任高邮县劳动工资部副部长)和夏杰聚,他们赶过来向彭冲同志汇报了来南京学工情况。彭冲同志听后,十分理解灾区人民抗灾的决心,当即向两位带队同志表示慰问和欢迎,同时指示带队领导,培训安排中如遇困难,可直接向南京市委汇报,由市委出面协调解决。大家深受感动,连声感谢。在南京市委大力支持帮助下,参加培训的千余人员两周时间安排就绪,其中南京汽车制造厂就接待安排了400多人,还有南京木器厂胶合板生产流水线、白敬宇药厂葡萄糖生产车间等均安排了高邮职工培训。由于彭冲同志关心和亲自过问,南京汽车制造厂党委研究决定,免去高邮学习人员培训费用,各厂也相应减免培训费用,对参加培训人员给予各方面照顾。在南京市委和培训工厂的关爱下,高邮赴宁培训人员劲头十足,刻苦努力,积极钻研技术,虽与工厂签约一年,但大家不到半年时间都掌握了设备操作技能,圆满回到高邮。后来,由我一人留守南京负责培训人员事务协调处理,直至结束。
  彭冲副委员长虽逝,遗爱永存。高邮人民永远怀念,永不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