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4期●缅怀篇●

风雨四十年

——怀念我的父亲王从周

作者:王苏凌



父亲王从周在1940年抗战最艰苦的时期,参加了新四军。那年他不满18岁。其实,早在1938年,父亲就要参加新四军打日寇,当时因为他年龄小的缘故,部队没有收下他。这以后,父亲发誓一定要参军。在盼望了两年之后,新四军终于重返父亲家乡,这下可了却了父亲的心愿。父亲成为一名新四军战士。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父亲经历了无数次的考验、磨练,造就了他坚强、正直、无所畏惧的性格和实事求是、待人真诚的品行。

爷爷鼓励父亲坚持抗战

刚参军不久,新四军就在父亲家附近的安徽曹市集与日本鬼子干了一仗。在敌强我弱的情形下,战斗打得很激烈、残酷。一仗下来,与我父亲同时参军的其他六个人中就有五人牺牲。

爷爷始终关注着战况,当他得知那五名同村战士牺牲的消息后,焦急万分。他担心着父亲的生死,战斗一结束,便急急地来到父亲所在的部队看望。当他看到父亲站在面前时,提到嗓子眼的心便放了下来。然而,爷爷此次来部队并非仅仅出于担心和看望父亲。爷爷鼓励父亲要坚定信心,坚持抗战,一定要把日寇打败。这些话着实让父亲坚定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当时部队正处于困难时期,非常缺员。爷爷不顾家中奶奶和其他四个子女的安危和生活艰难,自告奋勇地留在了新四军。当时爷爷已近40岁了,部队考虑他年纪大了,不想留他,但看到爷爷态度非常坚决,便安排爷爷在炊事班做饭。就这样,爷爷在炊事班一干就是几个月,直到部队有了人员补充才依依不舍地离开,走时还不忘再次鼓励父亲。

当时的抗战确实艰难,据父亲回忆说,经常吃不饱饭,一年只发一套棉衣,到了夏天,战士们只好把棉衣里面的棉花掏出来,把棉衣改成单衣穿。到了冬天,再把棉花塞进去改成棉衣穿。然而,更困难的是,新四军还常常要与数倍于自己的日寇、伪军打仗。爷爷的鼓励常常在父亲耳边响起,始终激励着父亲。战斗中,父亲在老班长陈忠顺(解放后任杭州军分区司令员)的带领下,英勇杀敌,子弹打光了,就与鬼子拼刺刀。有一次与鬼子拼刺刀,父亲一连撂倒了三个鬼子。由于作战勇敢,参军不到一年父亲便入了党,并被提升为班长。

战场上奋不顾身抢救伤员

1941年新四军以土枪土炮与装备精良的日寇,在皖北一带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拉锯战,许多战斗伤亡很大。为了及时救治伤员,父亲所在部队新四军4师老1团急需挑选一批优秀人员补充医护人员。在老1团卫生队成立的次年,父亲因作战勇敢,便被团部抽调到了卫生队,从班长转变为一名连队卫生员。

父亲小时候在家乡读过几年私塾,这在当时就是属于有文化的了。因此,在培训中,父亲很快地掌握了所学要领。经一段时间的锻炼,父亲已能熟练地掌握急救、包扎等技能。这对他在战场上冒着敌人的炮火,快速抢救伤员打下了基础。然而,战场上仅靠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果断行动。1943年,在一次对日寇的激战中,父亲到战场上抢救伤员。密集的子弹在身旁嗖嗖闪过,突然,日寇的小钢炮轰向阵地,一块巴掌大的弹片重重地打在父亲的腰背部,父亲一个跟头跌倒在地,剧烈的疼痛袭向全身。他很快意识到,自己负伤了。恰恰就在这时,他看到一位浑身是血的战士倒在离他不远的地方。责任促使他挣扎着要去抢救那位伤员。他挪动了一下受伤的身体,觉得还能动。很快,父亲便强忍疼痛爬了起来,不顾一切跌跌冲冲地向那位伤员奔去,给他扎止血带,包扎伤口。坚持扶着那位伤员撤离。直至自己昏厥过去时,父亲的手臂还紧紧抱着那位伤员。由于父亲在多次战斗中积极、果断地抢救伤员,得到上级领导的嘉奖,在一次庆功大会上,师领导专门表扬了父亲这种不顾一切的忘我精神。那年,父亲光荣地成为新四军的模范卫生员,他的事迹被刊登在新四军的《拂晓报》上。

这以后,父亲被选送到淮北卫校学习,毕业后,父亲始终战斗在新四军卫生工作的第一线。他曾在新四军4师某部卫生所、休养所和野战二院等单位任职。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父亲先后参加了100多场大小不同的战役,其中有对日板桥战斗、山子头战斗、著名的黄桥战役、中原战役、济南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等等。他负有战伤,左手三个手指被子弹打断,成为残废军人。1949年,父亲跟随大军南下。解放上海后,他被部队保送进入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学习,成为第二军医大学的首届毕业生。

实事求是  敢于直言

在抗战艰苦时期,父亲正在新四军4师特务团卫生所担任军医。在一次与日寇的激烈战斗中,前线送来一位重伤员,浑身是血,口中大喊:“冲啊,杀鬼子啊!”他挥起手,但因伤重,手很快垂落了下来,人也昏了过去。父亲立即对他进行抢救,很快取出子弹,并对伤口进行了消炎包扎。之后,父亲才知道,这位伤员是特务团的一名排长,在与日寇的战斗中屡建奇功,人们称他为“抗日勇士”。在他养病的时间里,作为军医的父亲与他日夜相伴,不久便成为知心朋友。“抗日勇士”痊愈后,奔赴抗日前线,父亲经常听到他勇杀日寇的喜讯,有时两人在战斗间隙相逢,便促膝长谈。父亲也与“抗日勇士”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全国解放后,父亲与那位“抗日勇士”虽相隔两地,仍书信来往,倾述心扉。

“文革”中这位老战友因为抗战时期在特务团工作被怀疑是特务。“特务团的人还能不是特务吗?你们不仅是特务,而且是老特务了。”来人既狂妄又无知。在接待外调时,父亲实事求是向来人说明了新四军特务团是共产党领导的,是打鬼子,为国家为人民的,是自己人。也可以称之为“红色特务”。父亲的这一“红色特务”之说为那位老战友免去一大劫难。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从1940年参加新四军,到1982年从军队离休,父亲走过了四十多年的艰苦岁月。父亲一生正直,不为权钱所动的品行至今仍激励着我们。他们这一代新四军抗日老战士,正如新四军军长陈毅所作诗句那样: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上一篇:夏光安息沙家浜下一篇:父亲的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