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期●随感录●

“安居”才能“乐业”

作者:孙杨生



编者按:十七届五中全会回应人民的呼声,明确提出“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些年来,群众对高房价反映十分强烈。而江阴市新桥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从实际出发,实行全方位、多途径、多层次的住房保障,努力实现住有所居,其经验值得各地借鉴和学习。
  据《新华日报》报道,以“三集中”闻名全国的江阴市新桥镇,出现了一种新的“集中”形式——新市民集中居住中心。目前,集居中心里的60栋楼已全部“满员”,现有租户中,没有一人一户离开。今年春节期间,这里九成的新市民都选择留在新桥的“新家”过年。新市民们都夸集中居住中心“爽”——租金比公寓便宜,居住比出租房安全,比老家舒适。①
笔者闻之,颇有感慨!
  据了解,江阴市新桥镇是闻名全国的毛纺之乡、经济强镇、品牌名镇、生态新镇,江苏阳光集团、海澜集团就坐落在这里。全镇常住人口5万人,其中一半是外来户。2007年,该镇何巷村被列入集中居住搬迁范围。何巷村村民集中居住整体搬迁后,镇领导发现农民们留下的房子拆了很可惜,而与此同时,附近的外来打工人员大量租住本地人的房子,由于居住分散,管理起来也很难,而何巷村离“阳光”、“海澜”又很近,农民们留下的房子足以满足正常使用。于是,新桥镇政府将本地农民搬迁腾出的房子整体收购下来,统一装修改造,以低廉的租金提供给外来打工者居住。目前,新桥镇新市民集中居住中心已建成6万平方米,入住新市民1000余人,315户中超过一半是三人以上的“家庭式居住”。这样,既解决了新市民的“住房难”;又使农民腾出的、本来要拆迁的房子得到了“物尽其用”;新市民有了集中的固定住所,管理起来也更加方便。可谓一举三得!
  更加值得称道和令人欣慰的是,新桥镇政府先后投资了1000多万元对村里的房屋、道路、河塘、绿化进行了整体改造提升,新建了篮球场、图书室,还配备了物业管理,聘用了5名专职服务人员,负责每天的保洁、治安。谁家要找工作了,有专人为你跑腿牵线;谁家女人怀孕了,计生专员第一时间上门服务……如此贴心温馨的服务,着实令人舒心!而这里12口人住一栋两层小楼,每月租金才300多元,也难怪新市民们会异口同声地连声夸“爽”。据报载,“十二五”期间,无锡将通过全方位、多途径、多层次的住房保障,努力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这个全方位、多途径、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指的是:建立以市场调节为主,与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供应体系;建立以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为重点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形成住房梯度消费,适度消费,实现住有所居,安居乐业的良好的居住环境。
  事实说明,只有“安居”才能“乐业”。想当年,新加坡到处是贫民窟、棚户区,由于太穷太乱,遭马来西亚抛弃后,被迫独立建国。出人意料的是,它只花了30年时间,就创造出奇迹,国家繁荣,人民富裕,社会和谐,跨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这些成就的取得,与政府的住房政策大有关系,因为政府通过解决老百姓的住房问题,安定了民心,保障了社会稳定,为国家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高速增长,社会财富也今非昔比,党和政府又具有独特的优势。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村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镇新进工作群体和外来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妥善解决“新市民”的住房问题,成了许多地方政府面临的紧迫问题。因此笔者认为,江阴市新桥镇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办好“新市民集中居住中心”的做法和经验,值得其他地方好好学习和借鉴。
①见2010年9月16日《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