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期●缅怀篇●

深切缅怀父亲刘瑞龙的崇高情怀和伟大精神

作者:刘延淮

 
  今天,上海新四军研究会在这里隆重举行座谈会,纪念父亲刘瑞龙诞辰100周年,深切缅怀他为中国革命、为社会繁荣昌盛做出的卓越贡献,学习他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一辈子坚定信念、不畏艰难、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奋斗到生命最后一刻的优秀品质。在此,我谨代表我的妹妹、弟弟和亲属向大家表示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22年前父亲永远离开了我们,这些年来每当回忆起父亲,我们的心情总是久久难以平静。其实,由于战争、工作频繁调动等原因,我们真正与父亲生活在一起的时间并不太多,但父亲对信仰的坚定、对事业的忠诚、对群众的深情、对人生的豁达、对晩辈的关爱却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成为他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次为纪念父亲百年诞辰,我们整理了他近千万字的文稿、资料,数百张照片,以及他的老战友、老同志、身边工作人员和亲属写下的纪念文章。正是从这些卷帙浩繁的史料中,我们更进一步读懂了自己的父亲,更加真切了解了他们那一代老革命者崇高的情怀与伟大的精神。
  ——父亲是为信仰和理想奋斗终身的坚强战士。1925年,年仅15岁的父亲在恽代英的胞弟恽子强、表姐葛季膺夫妇那里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教育。1927年,在大革命失败后的血雨腥风中,他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坚定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作为我党早期的党员,他曾经与江上青、顾民元等同志一起组织和参加学运、工运;他曾是江苏省委最年轻的委员,与李超时、张爱萍、黄火青等同志一起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在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带开展武装斗争。在红四方面军长征途中,他两越雪山、三过草地,在漫漫长征路上历经千辛万苦,但却更坚定了他跟着党中央、跟着毛主席北上抗日的决心。西路军失败后,他九死一生,经党组织营救,在谢觉哉、王定国同志的具体帮助下才回到延安。1939年,他跟随刘少奇同志挺进华中敌后,与邓子恢、刘子久、张爱萍、彭雪枫、吴芝圃、张震等同志为开辟和巩固淮北抗日敌后根据地呕心沥血。解放战争期间,他在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组成的总前委的领导下,直接参与淮海、渡江、上海等重大战役的后勤支前工作,为前方战斗提供了可靠的后勤保障。新中国成立后,父亲长期从事农业工作,作为党和国家农业方针政策的参与制定者和具体执行者,在邓子恢同志的直接领导下,他为“三农”工作殚精竭虑,倾注了全部心血。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父亲衷心拥护并坚决贯彻邓小平同志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为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奉献了他晚年的全部精力。父亲在63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中,始终对共产主义理想抱有必胜信念,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受到多少误解委屈也毫不动摇,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即使在“文革”中遭受残酷迫害时,他依然坚守信念,狱中五年间写了十几首诗,表达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深情。
  ——父亲是人民群众的好公仆。父亲留给人们最深的印象就是他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克勤克俭、任劳任怨的工作作风。在他人生价值的天平上,革命事业重于一切,群众利益重于一切。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是与“三农”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参加革命伊始,他便把全部身心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中。在淮北抗日根据地,他坚决执行党中央的指示,发动和领导农民进行减租减息斗争,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兴修农田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对巩固敌后根据地发挥了重要作用。建国后,父亲先后担任农业部常务副部长、华东局农委书记等职务,对“三农”工作怀有深厚感情,常年奔波在广大农村,开展调查研究,参与制定政策,指导基层工作,为国家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贡献。1980年,历经“文革”的摧残、重病缠身的父亲担任了《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和《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编辑委员会的主任委员,他坚持亲历亲为,竭尽心力,主持农业百科全书的编纂出版事业。1988年5月,父亲不顾年近八旬,不顾医生和亲人的劝阻,坚持到广州参加并主持全国农史学会,终因劳累过度、心脏病猝发,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为了实现祖国农业现代化的理想,鞠躬尽瘁,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虽然父亲长期担任领导职务,但他时刻关心群众的疾苦,倾听群众的呼 声,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到农村调查时,总要深入到田间地头和农民群众家里,关心群众的生活和农村的生产与发展。每当看到群众生活有所改善时,他高兴的心情总是溢于言表,深深地感染着我们。他对烈士和老区人民更是怀有深深的感情,几十年来始终挂在心上。他曾亲自给烈士的母亲端水洗脚,他把革命老人朱姚视为自己的母亲,他把烈士的后代当成自己的孩子,他和妈妈把省下来的钱用来接济和帮助那些生活有困难的烈士亲属和老区群众,竭尽所能地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和问题,待他们比自己的亲人还亲。
  父亲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始终保持廉洁朴素的生活作风,战争时期养成的清廉节俭伴随终生。他对物质生活要求向来很低,但帮助和照顾烈士遗属却总是不遗余力。他一向公私分明,公家的东西分文不沾,给他配备的专车,家里人不能使用,即使是妈妈去看病,也都是转乘好几路公共汽车到医院。他最反感的事,莫过于请客送礼,不论什么人送礼,他都是一概谢绝。他立下家规,家里人有困难自己想办法解决,决不准利用他的地位和威信。
  ——父亲是勤奋好学的实践者。无论是在中流击水的青少年时期、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还是在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激情岁月中,他都能博览群书,收集史料,勤于思考,努力实践。父亲高度重视调查研究,重视党史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他就开始收集整理红十四军的资料,在江苏省委主办的《群众》杂志上连载刊出。改革开放后,他更是在百忙之中挤出时间,组织和亲自参与收集整理他所经历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党史资料,留下了几百本笔记本和未完成的书稿及资料。父亲去世后,在江泽民同志、张震伯伯等老战友的支持下,母亲根据这些资料又出版了第三野战军后勤资料文选等多本书籍。
  最近,我们又一次翻阅了父亲留下的手稿,再一次深受震撼。在一本本不同时期的笔记本上,都留下了他富有特色的蝇头小楷,满页密密麻麻,工工整整,许多字还需要用放大镜才能辨认。即便在淮海战役、渡江战役那样紧张而激烈的战争环境中,他仍对每天的工作都事无巨细地认真记录。这些蝇头小楷真实反映了父亲勤奋、细致、敬业的精神。
  ——父亲是我们严格而慈祥的好老师。在我们的心目中,父亲是严格的,大到道德修养、钻研学习,小到掉在桌子上的米粒,他都要求孩子们做到尽善尽美。父亲也是慈祥的,他从不大声地训斥孩子,而是用他特有的方式默默地关心着每一个孩子和亲人。遇到困难时,父亲会树起一道墙、撑开一把伞,为我们遮风挡雨。取得成绩时,父亲总是满带笑容,多加鼓励,为我们感到高兴和欣慰。他对子女的教育一贯采用讲事实、摆道理的方法,力求做到“以理服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父亲凡事都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来教育和影响家人。
  父亲在《示诸儿》一诗中,教导我们说:“人生有真谛,为民服务多。党导正方向,决议勤切磨。人民养育我,甘为孺子牛。祖国抚爱我,奋志壮山河……勤奋攻学业,寸阴莫蹉跎。”这是父亲对我们政治上无微不至的关心,更是他对我们的殷切希望。如今每每回忆起父亲的谆谆教诲,我们总是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他的言传身教,早已深深印烙在我们的心底,就像大海中的灯塔,时时指引我们生命之舟行驶在正确的航道上。学习父亲的崇高精神,继承父亲的未竟事业,这是儿女对父亲最深沉的怀念和最郑重的纪念。我们将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党、为国家、为人民而不懈奋斗。
  时光飞逝,沧海桑田,今天父亲已经离开我们整整22年了。可是在我们的心目中,他却从来没有远去。父亲的音容笑貌时时浮现在我们的眼前,他那朗朗笑声不时会激起我们胸中的波澜。明年我们将迎来建党九十周年,我们伟大的党在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祖国大地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如果父亲和他的老战友们在天有灵,一定会感到无比的欣慰。
  (这是作者在9月28日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和四师淮北分会召开的纪念刘瑞龙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