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期●我与《大江南北》征文选登●

我与《大江南北》 的特殊情缘

作者:梁 马


  1997年7月,我开始担任《大江南北》杂志发行员,后又被聘请为杂志社特约通讯员、武进联络站联络员和副主任,至今已干了15年,与《大江南北》结下了深厚的情缘。
  优秀刊物 益师良友
  《大江南北》是一本宣传、研究新四军革命历史和铁军精神的权威性刊物,是以广大青少年和离退休老同志群体为主要读者对象的刊物;指导思想,办刊宗旨,编辑方针正确,并具有紧跟形势、与时俱进、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实事求是、联系实际、贴近读者、格调高雅、文图并茂、栏目众多、内容丰富、富于创新、风貌独特、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质量高超、历史悠久、覆盖面广、发行量大、影响深远和集政治性、思想性、现实性、文学性、知识性、可读性为一体等诸多特点。不仅是传承光荣传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好教材,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好帮手,也是我们离退休老同志的良师益友。我能被《大江南北》杂志聘请为发行员、联络员,特约通讯员和武进联络站副主任,参与杂志的宣传发行工作,这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也是杂志社为我提供了发挥余热继续为党工作的平台。因而我10多年来始终负起了这个责任,积极做好了杂志的征订工作。
  深厚感情 奉献精神
  如何做好《大江南北》杂志的宣传发行工作?我认为除了对这份杂志要有个正确认识外,最重要是要对新四军和《大江南北》杂志有深厚的感情和发挥余热、奉献爱心的精神。我已年逾8旬高龄,且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前几年曾发过脑梗塞,行走很不方便。那为什么我会有过去革命战争年代那么一股子拼命精神的劲,做到15年如一日,认真负责地做好杂志的宣传发行工作,而且每年都能完成和超越完成自己分工的征订任务呢?其不竭动力就在于:1938年3月,日军对我家乡马迹山大扫荡时,我的父亲和弟弟惨死在日军铁蹄之下的,当时我才8岁,从此,我与妹妹和母亲相依为命,过着极为贫寒的艰苦生活,是党把我从水深火热中挽救出来,并指引我走上了革命道路,当上了革命干部。我一直认为没有共产党和新四军的流血牺牲,就没有新中国和我们美好的今天。这正是我做好发行工作的原动力。2009年度征订工作时,因患白内障右眼基本失明,同志们都劝我休息住院治疗,但征订有时间性,我坚持完成任务后,才去医院手术治疗。2010年征订时,为了订4份杂志,我乘公交车到远离自己住地30多公里的潘家中学去办理征订收款手续。路程再远的,我就让儿子、女儿开车到虞桥村及加泽镇镇政府,花一天时间跑了四五十公里路程,订到了30份杂志。我从起初每年征订一二百份到2002年至2005年增至四五百份,2010年达到817份,尽心尽力完成了任务。
  深受教育 得益匪浅
  在参与15年之久的《大江南北》宣传发行工作的实践中,我曾多次参加杂志社召开的联络站工作会议,听取了杂志社和许多领导及革命老前辈的重要讲话或报告,以及各兄弟联络站同志的交流发言,和杂志上刊登的重要文章,受到了很大教育和启发,拓宽了眼界,解放了思想,认清了形势,振奋了精神,坚定了做好发行工作的信心。还学到了许多新东西,增长了不少新知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学到了好的工作方法,结交了很多新老朋友,进一步提高了文化和思想政治素质及写作水平。我还先后在杂志上发表了《血泪的控拆,侵华的铁证——日寇血洗马迹山纪实》和《思想战线上的“义务兵”——王遐方》等文章,2009年11期《大江南北》还刊登了我和何泽宇合写的《武进蝉联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活力冠军》一文,此文并获得了“优秀作品奖”。《大江南北》杂志社鉴于我15年来宣传发行工作的辛劳,和为联络站荣获特优奖名列全国第一名三连冠作出的贡献,先后多次授予我优秀工作者、优秀作者、发行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在今年6月8日在沪召开的纪念《大江南北》创刊25周年暨第18次联络站工作会议上,还作为对杂志社发展和发行工作有突出贡献者,授予我“情系大江南北,志在以史育人”的荣誉称号,并颁发了荣誉证书奖牌。今后,我将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大江南北》杂志社的工作,继续发挥余热献爱心,再作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