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期●我与《大江南北》征文选登●
不见面的“老师”引领我走上写作之路
作者:胡兆才
《大江南北》自1985年创刊以来,我是每期必读,精彩文章反复读,而且还会写下心得体会。由于当经典阅读,从中吸取了精华和养料,增长了见识,让我获益很深,充分享受到《大江南北》带来的好处。
我之所以那么喜欢这份刊物,是因为她是反映新四军战斗历程和新四军将士战斗生活的刊物,虽不是战史,其中许多回忆录和历史研究文章,却是战史的补充,是我心目中生动的形象化的战史的一角,使我从各方面更深地了解和认识新四军,同时也引领我走上了写作之路。
我是1981年10月从南京军区政治部调到南京军区司令部编研室,担负撰写中国大百科军事卷中有关新四军、第三野战军战役、战斗及人物条目。在撰写中,接触了大量的党和军史资料,也认识了当年撰写新四军战史的老同志,同时也搜集了许多新四军故事。我是丹阳人,家乡离茅山很近,从小就听了不少关于新四军的故事。经过几年的积累,萌发了为新四军将士立传的想法。对采用何种形式写作,当时颇费了一番心思,考虑了很多种写法,最后,我想到了用演义的手法写,如《三国演义》一书,正是广大老百姓最喜爱的演义形式,从古代流传至今。我决定用演义的形式来写新四军的故事,主意一定,我立即着手立提纲和草拟每章的内容概要。
创作《新四军演义》是个十分艰难的工程。新四军发生皖南事变、误杀高敬亭、彭雪枫西进失利等事件。而且一部分亲历者还健在,如果对这些敏感的问题把握不好尺度,必然会引来麻烦和苦恼。联想到文革当中,有人因写历史小说而被打成反革命,觉得这不是写作,而是在碰“地雷”。正当我犹豫不决之际,我在单位阅览室看到了《大江南北》的创刊号。在创刊号上,刊登了粟裕要宣传新四军的文章,还刊登了吴强同志写作《红日》的回忆录。
《红日》我曾看过几遍,也听许多新四军老同志介绍过吴强此人,他曾在华东野战军六纵队担任政治部宣教部部长。六纵在涟水与张灵甫的七十四师交过手,不久,七十四师在孟良崮被全歼。七十四师是蒋介石的王牌军,张灵甫是黄埔生,是蒋介石的爱将。从涟水战役到孟良崮战役,张灵甫及七十四师走了一条从骄傲狂妄到失败的道路,里面充满了戏剧性。吴强在孟良崮战役结束的当天,就想将张灵甫的故事写成小说。那时,部队不是行军就是打仗,连睡个安稳觉的时间都没有,可是,吴强凭着顽强的毅力,挤出时间,写了提纲和故事梗概,不料,两个月后夜渡临朐河时被洪水冲走,他自己也差一点丢了命。吴强并没有因此泄气,他利用战斗间隙的时间,继续创作。初稿出来后,他送给原六纵一位首长审读,兴致勃勃的他却被泼了一盆冷水,这位首长提出了不同意见。小说无法面世。后来,陈毅司令员知道了此事,十分热心地帮助他,小说才得以正式出版。
吴强创作《红日》的事迹深深地感染了我,想到他为了自己的理想,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我现在写《新四军演义》比他当年写《红日》的条件强多了。我应该学习他的顽强精神。
后来,《大江南北》杂志又刊登了新四军二师军工部吴运铎的故事,文章介绍了他在造枪造炮和研制炮弹过程中,先后炸瞎了左眼和左手,炸断了右腿。在全身残疾的情况下,吴运铎依然日夜战斗在机器旁。由于他的顽强坚持,为建立新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吴强、吴运铎的事迹鼓舞下,我克服种种困难,坚持《新四军演义》的创作。那时自己在职,工作很忙,写作完全在业余时间进行,白天上班,就晚上写,天天写作到深更半夜。星期天、节假日更是足不出户。那时住房条件差,没有房间当书房,每天都是挤在小小的阳台上写作。阳台里冬天冷得像冰窖,夏天热得像火炉。窗外还传来刺耳的汽车喇叭声和人们的嘈杂声。在这种环境下,困难虽多,但与吴强同志创作《红日》的条件比起来,与吴运铎同志冒着生命危险造枪炮的条件比起来,不知好了多少倍。
《新四军演义》写的是新四军的全过程,必然要写皖南事变。而皖南事变又是学术界、史学界争论的一个话题。当时在写这段历史时,《大江南北》杂志正在讨论皖南事变。我认真阅读了关于皖南事变的有关电文资料和华中局高干会总结,吸取了争论中两派对皖南事变的意见,也征求了研究新四军的专家学者们的意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在写作时努力客观公正地叙述和描绘。在写郭村战斗、黄桥战役、苏南反“清乡”等战斗时,遇到困难和把握不准的问题,就翻阅《大江南北》杂志和其它资料。在写作中将《大江南北》杂志当“百科词典”。
1990年10月,70余万字的《新四军演义》一出版,就受到新四军老战士和广大读者的喜爱。南京军区首长和江苏省领导参加了此书的首发式。我多次被邀请到新华书店签名售书,一万册书很快售完,后来又连印多次。此书还被十多家报刊、电台连载连播,并被江苏省委宣传部评为向青少年推荐的优秀图书之一。
《大江南北》杂志刊登了《新四军演义》出版的消息,接着,杂志社主编唐功儒亲自来南京,采访了我,在杂志上刊登了名为《八年一鸣》的通讯。后来,杂志上对《新四军演义》一书中的许多重要章节,连续作了刊登。《大江南北》杂志社的这一系列举措,对推荐和宣传《新四军演义》和介绍作者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新四军演义》是我的第一部著作,一炮打响后,我的信心倍增,随后又创作了《中国红军演义》、《八路军演义》、《解放军演义》、《中美决战在朝鲜》(也称志愿军演义)。五部著作总计500余万字,组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演义系列丛书。以上书籍的内容,也在《大江南北》杂志上连载或选登过。
这以后,我又创作了《叶飞传》、《许世友传》、《徐海东传》、《成吉思汗》、《宋美龄传》、《十大卧底将军》、《李宗仁传》等30多部书。其中《万水千山》发行60万册,是同类书销量排名第二,得到了中央文明办的赞扬,我也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可以说,我从一个不知名的普通作者成了小有名气的作家。
回顾我的写作经历,感到之所以能走上写作之路,离不开不见面的老师《大江南北》杂志社的引导和关心。在《大江南北》创刊25周年之际,我怀着感恩之心,赋诗一首向她表示深深地感谢——
每月贵刊一到手,坐在书房细品尝。
期期图片载精品,文稿篇篇绽华光。
博览专稿开眼界,历史研究底蕴长。
论坛句句辨是非,老区采风添辉煌。
缅怀字字忆英雄,随感温暖心灯亮。
文艺副刊似美宴,散文诗歌堪绝唱。
故事会成好品牌,书法篆刻飘墨香。
华东期刊好榜样,众望所归受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