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期●老区采风●

十里村的“鸭老板”

——齐田生与村民共同致富

作者:高照人 谢光明 韦宏刚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江南挺进先遣支队司令员粟裕率第三团一部曾夜袭芜湖日军机场官陡门日伪据点,取得了“奇袭官陡门大捷”。改革开放以来,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官陡人民,在党的富民政策的光辉指导下,共同致富。十里村村民齐田生就是其中的一个。
  每天清晨,晨雾初开,芜湖官陡镇十里村的鸭子批发市场里,热闹非凡:一个个来自市区机关、学校、企业和宾馆、酒店、饭庄的采购员,以及卤鸭店、烤鸭摊的个体商贩们,有的骑着自行车,有的驾着摩托车、有的开着三轮车,有的拉着大板车,还有挑着篮子的,担着筐子的,从四面八方,涌向这个鸭子批发市场,争相选购“鸭老板”的商品鸭。
  “鸭老板”齐田生从事商品鸭批发生意多年。每天批发商品鸭都达三四千只以上,一个月就达10多万只,一年就达百万只以上,占了芜湖市鸭销售份额70%。久而久之,人们都习惯叫他“鸭老板”,却渐渐地淡忘了他的尊姓大名。
  齐田生,家住芜湖市近郊的官陡镇十里村。这里,本来就人多地少,再加上这些年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市区拓展,道路拓宽,征地用地,人均还不到一亩地。齐田生为寻致富之路,干起了贩鸭卖鸭的行当。每天早上,骑着辆自行车,赶到邻村的养鸭场贩鸭子,然后,又走街串巷的卖鸭子。日积月累,挣了点钱。为多装快跑,他又把自行车换成了摩托车,把菜篮子换成了竹筐子……
  一天晌午,烈日当空,赤日炎炎。当他骑着摩托车从邻村养鸭场贩鸭回来,在公路上,发现一辆“抛锚”的三轮车,车上装着一筐筐成品鸭。由于天热、高温、缺水,有的鸭干渴不动了,有的鸭正奄奄一息……货车主见他也是个贩鸭的,请他帮个忙,把这车子鸭以收购价转让给他。老齐见难相助,即让家人开着两部小拖拉机,把三轮车上的鸭运了回来。为了减少损失,一家老少齐上阵,左邻右舍齐帮忙,杀的杀,烫的烫,搞成水泡鸭。第二天,天一亮,就分头把鸭子销往市里大大小小的农贸市场。  晚上回来一算账,哈!净赚了8千多元。颇有心计的齐田生想,看来要想尽快走上致富路,小贩小卖不行,只有大进大出才行呢!说干就干。他先在自家门口场地上,盖起了几间简易工棚,砌起了几口大锅,请来了村里20多个征了地没事干的村民帮助加工。自己又走出去探索市场,采购成品鸭,买了辆大货车,边采购,边加工,边批发,办起了“鸭子批发点”。几年办下来,齐田生的腰包鼓了,盖起了楼房,也带富了村里20多户村民,使他们也奔上了小康路。
  销路宽了,市场广了,生意大了。齐田生又看到,这加工的水泡鸭,费工、耗时,难保鲜。倒不如收购成品鸭,批发鲜活鸭。既省工、省时,又保鲜!于是,他又买了辆大货车,在大江南北,苏、浙、闽、赣的大地上,车轮滚滚而去,财源滚滚而来。
  在市场经济的风浪中搏击了几年的齐田生,又敏锐地感觉到:千里迢迢从外地采购鸭子,不仅路途远,运费高,死亡率也不低。而且,由于鸭子的品种不同,大小不等,精肥不一,影响销售。要是自己能办个良种种鸭场,生蛋孵化后,把鸭苗供给周边和邻近的县、市养鸭专业户饲养,成品后再收购回来,不仅路途近,运费低,死亡少,又品种相同,成品鸭大小相等,精肥均匀,就能更大的占领市场。主意已定,他一面承包了村里70亩水面作为种鸭饲养场地,选购近千只良种鸭进行饲养,一面与周边和领近县、市养鸭专业户签定产销合同。按合同规定:由齐田生向养鸭专业户提供良种鸭苗,给养鸭专业户饲养。饲养成成品鸭后,随行就市卖给齐田生负责包销。不仅老齐家兴办的批发市场不愁良种成品鸭的货源,养鸭专业户也有了固定的收购点,不愁成品鸭销不掉了。
  这样,既带富了周边和邻近县、市数十家养鸭专业户,使他们从养鸭中赢得了可观的效益,更带富了市区内外数以百计的卤鸭店、烤鸭摊的个体户。
  如今,每天晌午、傍晚,遍布在芜湖大街小巷的卤鸭店、烤鸭摊的顾客,络绎不绝。由“鸭老板”提供的良种商品鸭,再经过个体户们精心加工制作成的卤鸭、烤鸭,谁尝了都赞不绝口,说:“这卤鸭并不亚于‘南京卤鸭’!这烤鸭更可与‘北京烤鸭’相媲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