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期●缅怀篇●

刘瑞龙同志带领我们反“扫荡”

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四师淮北分会

作者:刘瑞龙

今年是刘瑞龙同志百年诞辰。上海新四军四师淮北老战士和淮北中学老校友十分怀念这位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领导人,淮北行署主任刘瑞龙同志。

刘瑞龙同志生于1910年10月3日,江苏南通人,15岁参加学生运动,16岁参加共产主义青年团,17岁转入中国共产党。他从通德斗争到川陕,两次翻越雪山,三次过草地,悲壮西征。抗日战争时期,挺进华中敌后,开创豫皖苏边及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任第三野战军后勤司令部司令员兼政委。新中国成立后,他长期从事农业工作,曾任中共上海市委秘书长,中共中央华东局农委书记,国家农业部常务副部长、党组副书记,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1988年在广州逝世。

1939年10月,刘瑞龙同志跟随刘少奇挺进豫皖苏边,在淮北苏皖边工作战斗了整整6年,金戈铁马,艰苦卓绝,为苏皖边和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刘瑞龙不仅是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开创者和主要领导人,又是淮北中学的主要创始人。1941年9月10日,他在彭雪枫等领导倡导下,一所抗大式的淮北苏皖边区公立淮北中学,在阳井庄诞生了。至1945年,淮北中学为革命培养了2000多名德才兼备的干部和中高级指挥员。刘瑞龙十分关心淮北中学的建设,经常来学校指导工作,为师生作形势报告,深受学校师生们的欢迎和爱戴。

1942年,抗日战争正处于最艰难最困苦的时期。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受到敌人重重包围与严密封锁。1942年11月13日至12月16日,日伪和顽军合流发动了一次时间最长、最残酷、最凶狠的大“扫荡”,所到之处实行烧、杀、抢“三光”政策。驻守在徐州、泗县、固镇、盱眙、明光的日伪军分五路,向我准北抗日民主根据地进犯。敌人出动的兵力有:日军十七师团和十三混成旅,伪军十五师、十八师、二十八师和绥靖军两个团及各据点伪军7000余人,骑兵600多人,坦克6辆,汽车120辆,以及汽艇、飞机等,形势十分险恶。淮北军民在淮北区党委、行署和彭雪枫、邓子恢、刘瑞龙、刘玉柱等党政军首长的领导下,正确运用了毛主席游击战的军事思想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与敌人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共歼灭日伪军800多人,取得了反“扫荡”的最后胜利。

33天反“扫荡”中,淮北中学在区党委和行署机关直接领导下,进行紧急疏散和转移。决定:当地师生有家的回家;敌占区、游击区、国民党统治区来的无家可归的师生,由学校组织跟随行署机关转移。

我们在行署机关的带领下,开始几天活动在洪泽湖周围,每天行军几十里。最小的同学脚肿以后到了淮南,环境越来越恶劣,形势越来越紧张,最终组织决定把几个最小的同学留下来隐蔽在老百姓家,白天帮老乡放牛、打猪草,晚上就睡在牛棚里或猪圈旁。乡亲们不是亲人胜过亲人,亲切照顾他们,直到敌人全部撤退。

刘瑞龙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的一生,勤奋好学的一生。刘瑞龙同志我们永远怀念您。

上一篇:抗日英烈耀海疆下一篇:多数与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