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期●扉页●

要听刺耳的批评

作者:邓伟志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和优秀传统,在一些官场和商场上被弄成为“表扬与自我表扬”,甚至是“吹捧与互相吹捧”。结果呢,演变成了“陶醉与互相陶醉”。这“醉”既有难以量化的飘飘然般的那种“醉”,也包含很容易被交通警察测出的“醉驾”这种“醉”。人们常说:“酒后吐真言。”其实也只说对了一半,还有个更严重的“酒后吐‘狂言’”。你狂我狂一桌子都在狂,听不进一句批评。
  “人无完人”是全世界公认的头号公理。既然都有缺点,那就必然引出一个真理:对谁都可以开展批评。只有在封建社会对皇帝批评不得。曾几何时,史学家对中外所有的皇帝都作了剖析。时间推移到了21世纪,咱这号人为什么就碰不得呢?
  说当今没有一点自我批评也不符合实际。在不少“年度报告”中或多或少都有自我批评,比如“跟不上形势”啦,“距离群众的期望还很远”啦,这一类字眼还是提到的,提比不提好。可是,人们嫌其过于笼统,系表面文章。不仅是千篇一律,而且是千年适用,乃“套话”也。说没有一点相互批评也是不符合实际的。有权的批评没权的,并非罕有;权大的批评权小的,这类事也不少见;还有,老板批评职工,尤其是严厉批评农民工(又称“外来务工人员”),那更是司空见惯,家常便饭。其中有些批评说不定是对的,可惜只能是单向的,而不是双向的。因此,这只能算“半导体”,说得难听些,叫“半吊子”的互相批评。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一个人、一个组织成长、壮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行为规则。棉苖不修枝会疯长而不结棉桃,人缺少了批评会沾染歪风邪气。批评是擦去脸上的灰尘,露出美貌。中国有很多德高望重的大人物,我们眼里的偶像,只要认真向他们学习,就会知道他们无不是被批评出来的。“失败是成功之母”,批评失败无疑是成功之父。批评能给智者以勇敢,能给弱者以坚强。批评是防腐剂,批评是拨正方向的舵手,是对快马的加鞭、加油。毛泽东伟大就伟大在能听取批评上;毛泽东有时候不那么伟大,就吃亏在拒绝批评上。
  批评,当然要注意方式、方法,还要端正批评的动机,要与人为善。批评不是残酷斗争,不是要把人一棍子打死。批评只能是治病救人,一棍子打死岂不成了治病救鬼!可是,对被批评者来讲,也不宜过于计较批评者的方式、方法,要本着“责己严,责人宽”的态度,要用朱熹所说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胸怀来听取批评,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悦耳的要听,刺耳的也要听。能不能听刺耳的批评是个素养高低的问题。毛泽东在“文革”前提出“要团结那些反对自己、反对错了的人”,这是治世格言。不料,“文革”中把它改成为“要团结那些反对过自己、反对错了并改正错误的人”,这就大为减色了。改正是有一个过程的。怎么可以在这过程的起点上把人家一脚踢开呢?忆往昔,我们一脚踢开了多少自己的兄弟姐妹,把多少浩浩荡荡踢到了自己的对立面。不爱听刺耳的批评无异于制造敌人,孤立自己。
  在2013年初举行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中共中央希望民主党派多提刺耳的意见,是明智之举,是政治自信。要知道,振聋发聩的声音常常是生于边缘,起于原野,“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这一点值得注意。智者应当弯下腰来倾听来自于草根的、那含有大量负离子的清风之声。
  我们说听刺耳的批评是明智的,还因为如今的意见箱早已不是悬于大堂墙上的巴掌大的意见箱了。在网络时代,地球的面积有多大,意见箱的面积就有多大。公民皆“记者”,人人是“意见领袖”。你两耳塞豆,不爱听,可是全世界都在听。与其用“出口转内销”的方式,越洋听批评,不如就近洗耳恭听群众意见。
  杂音难听,可杂音要比鸦雀无声好。当人们连批评意见也不愿对我们提时,那说不定是认为我们已不可理会了。在这时要留心:会不会出现“于无声处听惊雷”?
  欢迎批评是大智慧。智者在听了批评,也就是在吸收了民智以后,智者会更有智慧。在洗手洗脸之后,美者会更加美丽。紧握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锐利武器不放,健美的中国将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成为灿烂的现实!“美哉轮焉,美哉奂焉!”
上一篇:下一篇:永远飘扬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