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期●纪念“南京路上好八连”命名50周年●

永远飘扬的旗帜

——“南京路上好八连”弘扬传统永葆本色纪实

作者:丁绍学 杨利

背景提示: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通过人民日报向全国人民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
1963年4月25日,国防部授予上海警备区某团三营八连“南京路上好八连”荣誉称号。
1963年8月1日,毛泽东主席挥笔写下光辉诗篇“八连颂”,号召全国全军向“南京路上好八连”学习。
1963年11月,总政在批转全军学雷锋活动的情况报告上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说,好八连是一个集体的雷锋。”
50年过去了,雷锋已离我们远去,但雷锋精神依然在这支连队官兵身上熠熠生辉、闪闪发光。如今,“南京路上好八连”也已成为闻名全国的英模连队,是我党我军弘扬艰苦奋斗传统,践行人民军队宗旨的一面光辉旗帜。
   


       2013年3月11日。北京。京西宾馆。

出席完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的习近平主席,亲切接见部分来自基层一线的军队人大代表。

“‘南京路上好八连’可是我军的一面旗帜啊!我曾经去过你们连。”当习主席见到“南京路上好八连”指导员闫永祥时,亲切地说道。主席勉励官兵要弘扬“好八连”精神,继承发扬我军优良传统,永葆人民军队的本色。

“我们一定落实好主席的指示,把连队建设好!”闫永祥响亮作答。

“好八连,天下传……”从1963年命名至今,50年过去了,但一代代“好八连”官兵依然将艰苦奋斗、拒腐蚀永不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传统传承至今,使八连成为一面永远飘扬的旗帜。

一个连队与一条街道

3月20日的上海乍暖还寒,但在繁华的南京路上却一派春意。古老而又现代的南京路,记录着一个连队64年如一日忠诚于党、热爱人民的风雨历程。一个被称为“集体的雷锋”的连队与一条街道演绎出无数动人的故事。

每月10日和20日的清晨,寂静的南京路还未醒来,“好八连”为民服务队前许多市民已自觉排成长队,等待“好八连”官兵的到来。不管风霜雨雪,在南京路步行街,八连官兵为民服务从不缺席。战士手中补鞋机的嗒嗒声,磨刀石的唰唰声,理发推的嚓嚓声,群众的啧啧赞叹声,穿越了半个多世纪,合奏出一曲曲动人的乐章。

在每次服务日里,当八连战士走上服务点的时候,等待服务的市民早已排开长队。直到服务时间结束,南京路上的商场要开门营业了,排队的人依然没有减少的趋势。八连战士便又挪到不远处的云中居委会院里,继续为等待着的市民理发、修鞋。实在做不完了,他们展开一个大袋子,让后面排队修鞋的人把鞋子放进来,再约好下一个服务日过来取。
一支伟大的军队,只有根植于人民,始终以饱满的热情为人民服务,才能赢得人民的支持和尊重。八连官兵始终牢记这个道理,并用实际行动诠释这个道理。

2011年7月,八连班长曹俊和新战士张文涛在南京路为民服务结束返回时,在路口碰到一位老奶奶突然倒了下来,四周围满了人,但却没有人敢扶起老人。曹俊二话不说,冲上前抱起老人就往附近医院跑。

“病人是突发性心肌梗塞,幸亏及时抢救,再晚一点就迟了。”医生的话让曹俊松了口气。帮老人垫了手术费并通知好家人后,曹俊带着小张悄悄地离开了医院。

“班长,万一老人抢救不过来,人家到时讹你怎么办?”同行的张文涛不解地问班长。

“我们是八连的战士,就要时刻像雷锋那样,只要群众有难处,我们就要帮。就算她是个骗子,也会被我们感动的。”曹俊的话让小张铭记在心。

南京路是大上海的象征,“好八连”是人民军队的窗口。在南京路上为民服务,展示的是中国军人形象。一代代“好八连”官兵始终视维护党和军队的形象高于一切。

南京东路云中居委有位叫郑桂梅的侨眷,老伴常年瘫痪在床,八连官兵定期上门为老人理发、打扫卫生。老人去世后最后一次理发,就是八连战士童董良理的。郑奶奶远在巴西的弟弟得知后感动地说:“共产党的军队比亲人还要亲。”

不仅在南京路,八连官兵为民服务的足迹遍布黄浦江两岸。

家住闸北区的残疾人胡红根,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生活不能自理。38年来,八连官兵像亲人一样照顾他理发、洗澡、看病等日常生活起居,每周接他到连队过周末。2011年4月的一天晚上,胡红根因脑梗病倒在床,四肢不能动弹。连队官兵得知后十分焦急,时任八连指导员黄森四处联系多家医院,最后将老胡送进了医疗条件较好的华山医院医治,然而高昂的医疗费又摆在连队面前。第二天一大早,八连官兵就自发踊跃捐款3万多元送到医院。八连还派人轮流在医院进行24小时精心护理,直到20多天后老胡病情痊愈出院。

在上海不断发展的建设大潮中,总少不了八连的身影。第一个进地下帮助地铁施工的军人是八连官兵,最早登上东方明珠的是八连官兵,最先走进上海大剧院的是八连官兵,第一支走进中国馆、第一支参与世博工程建设的部队也是“好八连”。

几十年如一日,在上海人的心目里,八连就是“为人民”的代名词。八连已将“为人民,几十年”深深根植到连队每茬官兵的血脉里。

有这样一组数据:八连每月10日、20日到南京路为民服务坚持了31年,与云中居委会孤老结对帮扶坚持了30年,资助山东省沂水县老家圈乡中心小学坚持了21年。

近年来,八连先后被评为“全国学习雷锋、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全军学雷锋标兵集体、全国扶残助残先进单位。

一个连队与一座军营           

走进八连荣誉室,满墙的奖状和锦旗格外引人注目。八连先后荣立集体一等功8次,集体二等功19次,年年被军区、警备区评为基层建设标兵单位、先进党支部、军事训练一级单位,是上海警备区有名的拳头和标杆。

然而,这一成绩得来的并不容易。

去年,根据上级要求,八连训练任务进行了重大调整:由步兵向特种训练转换。受领任务初,八连面临一无教材、二无器材、三无骨干的困境。

八连面前无困难。“要当标兵连队,连队军事训练必须要过硬。”连长刘金江坚持带领全连干部骨干用近一周时间,夜以继日地认真钻研特种训练大纲、学习相关理论,一周后编写出了一部集课目组训练方案、训练计划于一体的《特种课目教案汇编》。特种课目训练开始后,为了激发战士们的训练热情,全连干部始终学在前、练在前,争做“头开瓶第一个”、“倒功第一摔”、“攀登第一爬”。连长刘金江头开瓶一天开了20多次,指导员闫永祥经常倒在遍地是煤渣的操场,连队干部的身上到处是青一块紫一块。

去年底,在警备区组织的特种专业对抗考核中,八连官兵所有特种科目优秀率达80﹪以上,连队也在警备区建制连队对抗比武中取得总分第一名。

干部带了头,战士紧跟上。连队新战士金宣宇,来自江苏常州,是典型的“富二代”,家庭条件十分富裕,还获萨克斯专业十级,可体重200多斤,身体条件很差。来到八连后,小金对特种训练很畏惧,但看到八连干部人人带头训练,连队年年都是先进,自己压力很大,主动给自己“开小灶”。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小金不仅体重减到160斤,所有特种课目训练均达优秀,且在八连30场特种课目演示中小金25次第一个头开瓶,被团评为感动团队十佳人物。

“军事好,如霹雳。”如今,在上海警备区,八连是硬邦邦的特种尖刀,哪里任务最艰巨八连就会出现在哪里。

2010年7月,恰逢世博会期间,上海遇到百年罕见的连续高温。世博园区浦西十六铺水门安检大棚里,由于空间狭小,屋顶是铁皮的,前后不通风,也不能安装空调,棚内温度高达摄氏50多度,整个大棚像个蒸笼。八连主动向上级请战。来到执勤岗位后,官兵执勤时汗水顺着脸颊、头发直往下滴。但八连官兵依然克服连续40多天的持续高温,不管天气有多热,不管任务有多重, 不管有没有游客,官兵们始终坚守在执勤岗位上,没有一人叫苦叫累,没有一个撤离岗位。一起执勤的地方民警们由衷地赞叹,“好八连就是不一样”!

世博会期间,八连还担负世博园浦西VIP入口的安检任务。VIP安检口不仅礼遇规格高,而且入园快速便捷,很多不符合标准的人也想从这里通过。时任副连长侯国成的家属怀孕,行动不便,得知连队在VIP安检口执勤,想从贵宾通道入园。面对妻子期盼的目光,侯国成坚定地对妻子说,“如果我给你开了绿灯,人民群众就会给我们好八连亮红牌。”他及时打消了家属想入园方便的念头。 世博会执勤期间,八连先后为几百位中外明星安检,没有一名官兵索要签名、要求合影,始终坚守岗位,出色完成了世博安检任务,连队被评为“世博安保先进单位”。

“争创好八连式连队”活动已在上海警备区部队全面展开多年。

一个连队与一个城市

一个连队连着一座城市,一座城市传承一种精神。今天的“好八连”,俨然成了上海的一张精神名片。

上海市把“学习雷锋,学习八连”写进了《市民公约》,教育部门把八连艰苦奋斗的事迹列入小学生思想道德教材;黄浦、长宁、闸北等区应征入伍青年告别家乡前,都要到八连体验一次“军营生活”;南京东路、江苏路等10多所中小学,每年都要派出学生到八连接受国防知识培训;厦门路小学成立了一个“小八连中队”,时常跟着“好八连”服务队来到南京路为民服务。

2009年是上海解放60周年,也是“好八连”进驻南京路60周年,南京路上很多老百姓都在讨论这样一个话题,拿什么来回报“好八连”。上海市黄浦区民政局局长、“南京路上好八连”雕塑建设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成康介绍说,最终舍弃了通常的开会或搞活动的纪念方案,选择了给“南京路上好八连”建一个雕塑的方案。

随后,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等单位发起了全社会自愿为“好八连”雕塑募集建造资金的活动。活动开启后,上海很多企业和市民纷纷踊跃捐款,“好八连为我们做了那么多好事,也让我们为好八连做点事。”

“好八连,天下传。”今天的八连,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也是传承我党我军优良传统的一面旗帜。

“64年来,无论是进驻南京路执勤,离开南京路回归团队,尽管连队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我们永葆艰苦奋斗、‘拒腐蚀、永不沾’的光荣传统,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没有丢!”八连指导员闫永祥告诉笔者,连队官兵始终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惜连队的传统和荣誉。

八连退伍战士、原为民服务班班长蒋海龙退伍后在家乡浙江东阳开了家药店,他不仅所有药品按进价出售,还在药店门口设立了“为民服务台”,常年为过往的行人免费量血压、检查身体和免费发放健康生活宣传册,每月定期为行动不便、家庭贫困的患者送药上门。面对电视台的采访,蒋海龙至今对自己刚进八连时的第一课记忆犹新:“刚进连队,要先上一堂传统课,参观一遍连史馆,观看一次《霓虹灯下的哨兵》,去‘母亲路’实地学习,为民服务。在班长的带领下,学存钱、补鞋、磨刀、洗衣服,这些艰苦奋斗的小事,别看事情不大,却能潜移默化影响人的一生。”

这一点,新战士张文涛也深有体会。连队照顾了38年的残疾人胡红根来连队过周末,小张很老练地拿着瓶子为老胡接尿。胡红根3岁时患上小儿麻痹症,自小与轮椅为伴,上厕所也只能在轮椅上用小瓶子接。38年来八连战士像对待亲人一样为胡红根接尿,而今轮到了小张。“90后的我们,以前在家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说起这次经历,小张不好意思地挠头,“走进八连这个集体后我听了许多以前战友们做的常人难以做到的好事,战友们补鞋、理发、磨刀都是到八连后学的。我又有什么好特殊的?这就是我们好八连的光荣传统,每个人都不例外。”

傍晚,繁华的上海华灯初上。八连营房里又传来了全连官兵铿锵的声音:“好八连,天下传。为什么,意志坚……”

变化的是官兵,不变的是传承。在今天“好八连”官兵的身上,依然闪烁着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