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期●老区采风●

革命老区四明村走上致富路

作者:上虞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


不久前,浙江省上虞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几位常务理事在丰惠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对长期来一直有联系的革命老区四明村在高山移民后的情况再次作了走访调研。我们先参观了移民新居——四明家园,然后上山,在泠水坑、里塘岙看望了留居的老人们,召开了座谈会。一路所见所闻,对老区四明村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走上致富路,感到十分欣喜。

四明村位于上虞市丰惠镇东南部海拔500米以上的四明山麓。2006年5月,它与山脚下的任岙、溪头、西岙3个行政村合并组建成盛茂村,四明村也就成为一个片区。这里有农户106户,350人,散落在离镇上20多里、坡度在25度以上深山里的泠水坑、里塘岙、老屋、石屋4个自然村。它是一个革命老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曾是我浙东游击纵队的根据地之一,1945年浙东纵队北撤后,又是我党虞东特派员肖东等留守人员的坚守隐蔽地;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四明山晓岭和芦坑后方医院被敌人破坏后,这里就成为治疗伤病员的地方;1948年,留守和坚持在四明山的姚虞县委候补委员、虞东区署书记杨光和老战士朱庆云、朱盛茂等,在里塘岙开会并宣誓,成立了南山贫农团;当敌人在雪天清剿时,四明村群众在泠水坑密林中用柴草为留守人员建起了新“公馆”。座谈会上,81岁的黄梦忠谈起当年在烽烟中的岁月,仍依稀似昨,他说:“1948年留守人员杨光、唐觉、卢桂珠几人在我堂弟黄庆焕家开会,突然‘浙保’摸上山来了,我堂叔就让他们从后门上山隐蔽,让敌人扑了一个空。”

但是,过去的四明村也是一个贫困村和地质灾害多发区,虽然在解放后受到党和政府的多方关怀和支持,村民们也保持了优良传统,为脱贫历尽了艰辛。1974年建起了6公里的机耕路,1984年又改造成简易公路。2004年几家单位共投资近200万元,先后拓宽改造了简易公路并连接到各自然村,又用水泥搞了硬化,从而解脱了村里每年出产的80多万斤毛竹和竹笋靠担挑肩背之苦。由于村里基础设施滞后,有线电视和广播尚未进村,也没有自来水和学校、卫生室和文化体育场所。山高坡陡,密林起伏,确实给他们带来了众多困难。老人们去镇上理个发,就得用上一天时间。学龄儿童上学,就得家长在镇上租房陪读,一家两地分居。村民们说:“为了小孩读书,镇上的破房子差不多都是我们山里人租的。那时候,山上的姑娘要嫁到山下去,山下的姑娘不愿嫁到山上来,青年找对象可难呵!”村里2080亩山林和82亩粮田也只能靠传统和原始的方式来耕作,至2005年前后,村民人均年收入也仅为4500元左右。

2007年春,市镇两级政府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城乡建设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对四明村也作了进一步的调查研究,最后确定把东门村黄泥墩17亩规划内的闲置地,以低价划拨使用权、用宅基地置换的方式作移民安置地。这一举措,一时就为山里人带去了一大喜讯。2008年4月,四明村以村民自筹资金的方式,投资730万元,动工兴建6幢5层公寓楼,总建筑面积14470平方米。同时,市有关部门对水、电、路三通等项目给予了补助,为方便村民的生产生活,还建起了980平方米的村级物业经营项目。2009年9月底,整个工程基本完工,在101套住房中,最大的有140平方米,最小的95平方米,且另有30平方米的车库可供购置;房价1100元一平方米,户移房费平均就在15万元左右,已低于成本价。当年底,四明人乔迁新居,他们在四明家园门楼贴上一副大红楹联:“山高路长思下山,祖祖辈辈;安居乐业看今朝,红红火火”。这里已成为上虞乃至绍兴市新农村建设中一个惠民工程的示范点。

在走访座谈中,听到四明村村民对此次移民无一不是称心如意的。他们说:“现在镇上也有自家的房子了,这样讲究舒适的房子,我们以前可想都不敢想呀!”确实,原来在镇上租老房子为孩子陪读的和在镇上生产企业工作的年轻人,也再不用常年奔波于山上山下了。村党支部书记、四明村人何炎华更是深有感触地说:“我们比一般的城镇居民生活得更滋润了,不但可以在家门口上班,在市场买鱼鲜,抽时间还可骑摩托车到山里收山货,1000多亩春笋旺了,近万株青梅熟了,就随你去市场销售,或在山上直接批发给返销大户,也可以自己晒制笋干菜……”据了解,现在他们中的年轻人基本上都已进了生产企业,另有10多户搞起了商贸服务业,有12户还在平原承包了粮田,有10户已成为养殖大户。
我们在四明家园还看到,村民们装潢一新的新房里已家家有电视机等家电了。在园区的公共场所也有篮球场、健身器,有超市和饭馆等,生活上已告别了以前在大山里时日出而作、日落与床为伴那种枯燥的日子了。为了搞好生活设施配套,市新农办补助30万元建起7间物业房,除了有3间出租开了家饭店,还有4间已开设为村公共服务中心,村里各种会议和活动在这里举行。村民的红白喜事也可以在这里借地方操办,外村人30元一套桌椅,本村的交10元就够,人人都说当干部的为我们想得真周到。对要与大山厮守的老人,政府对其老屋作了维修,并新建57间管理房,便于村民上山生产放置农具和暂住。据村干部估算,如今四明村村民山上山下每户已有四五十万元家底了。不少3口之家年收入已在6万元左右,2010年全村人均收入已在12000元以上,比5年前翻了一番多。2011年人均收入又增加到13400余元,2012年人均收入再增加到15000余元。可以说,老区四明人已安其新居,乐其本业,谋其发展了。高山移民工程,已真正达到了“移得动、留得下、能发展”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