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期●专 稿●
长征精神 历久弥新
作者:施光华
我离休前后,逐年积累了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图片资料。
2006年,纪念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70周年,我把积累的资料稍加整理,粘贴成活动展板。其中有甘肃同志拍摄的三大主力会宁会师纪念塔、北京民族画报社同志拍摄的金沙江虎跳峡红二方面军过江处、贵州茅台集团职工拍摄的红军三渡赤水和毛主席过河处等照片,有北京18位书画家集体创作、随神舟6号飞船遨游太空的书画长卷《万里长征图》照片等。我们用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先后在无锡博物馆、城中公园和几所院校巡回展出。
2011年,纪念长征胜利75周年,我们在干休所领导的支持下,又把收集到的新老图片资料再加整理,分为四个部分:红军不怕远征难、长征中的女红军、追寻红军足迹、长征中的无锡人,制成塑料展板,先后在附近院校、运河公园奥运陈列馆和江阴徐霞客中学等处巡展,继续接纳多批学生来所参观座谈。展板在无锡青山高中两次展出,学校还组织520名新疆班同学分班级进行讨论,并要求每人写一条微博感言,从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回馈给大家。有的学生在感言里说:“长征离我们渐远,在我们心中却越来越深刻。”有的说:“长征是在困难面前永不屈服的典范,我们要更加自觉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有的说:“长征属于革命老前辈,新长征属于我们这一代,我们一定要珍惜时光,打好学习基础。”
长征精神,常学常新。在组织参观和座谈过程中,我不断受到新的启示,深感长征是一部读不尽的大书。红军在长征中平均每天行军37公里,每前进1.5公里即有一次激烈战斗,每前进1公里要牺牲3-4人。无畏的红军战士翻过一座座终年积雪的大山。无边无际的大草原,吞噬了鲜活的生命。许多人被冻死在雪山上、被淹没在沼泽地里。崇高的理想信念,革命的乐观主义,官兵军民的紧密团结,是红军战胜千难万险的精神支柱。
长征挽救了中国革命的命运。之后,有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胜利,有了雷锋精神、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抗震救灾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近些年来,出现了一批批“长征迷”,参加重走长征路的老同志、红二代越来越多;许多院校把课堂设在长征路上。1984年,《经济日报》记者罗开富第一个徒步1年零3天,从江西瑞金于都河畔出发,到达陕北吴起镇,还坚持天天记日记、发新闻稿,完成了《红军长征追踪》一书。时任国防部长的张爱萍同志兴奋不已地说:“这是脚板底下写出来的文章!”2006年,时年91岁的兴国籍老红军刘国保,在亲人搀扶下重走长征路,跨越泸定桥,祭奠牺牲在长征路上的战友。许多网友在网上互相勉励,要永远铭记长征的壮烈情景,倡议“向革命前辈借点勇气吧”!
长征精神是人类最珍贵的精神财富,是超越时空的精神力量。长征不仅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而且感动了许许多多的外国人。2002年10月16日,两个英国青年不远万里来走长征路,于次年11月3日到达吴起镇,写出了《两个人的长征》。2005年3月10日,70岁的以色列老军人武大卫从瑞金出发,于7月25日到达吴起镇,行程24000多公里,其中步行1200多公里,穿越雪山草地,采访百名老红军,拍摄3000多张照片。他惊叹:“红军只靠两条腿,有的还光着脚,为什么拖不跨、打不散?!”他希望把长征精神作为世界珍贵财富发扬光大。不久前,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8届中美国际电影节上,中国电影《走过雪山草地》以高票获得三项大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编剧奖、最佳剪辑奖。这部电影由著名军旅作家王朝柱编剧。作品以全虚构的人物故事,以一支红军剧团过雪山草地的经历,塑造了人们在生死存亡关头,追求信仰所表现的崇高精神境界。美国一位参评的资深评委认为:“人们在战胜苦难时所表现的真诚团结和牺牲精神,在高尚信仰引领下的精神追求,不仅应为中国观众所敬仰,它也是人类共有的财富,我们有理由把它推荐给世界。”
长征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丰碑。我们要在学习实践中,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加深感悟长征精神,传好长征接力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