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期●老区采风●

花木村的圆梦之路

作者:史昌源 吴敦和 张维安


  扬州市江都区丁伙镇是著名“花木之乡”,清代诗人郑板桥的名句——“千家养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种田”,就是当时江都丁伙花木盛景的生动写照。
  双华村位于花木名镇丁伙镇东郊,临近江海高速公路。全村现有1108户、3205人,耕地面积6067亩,其中花木面积5750亩,是远近闻名的花木专业村。2012年三业总产值9.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2.19万元,先后荣获扬州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江苏省文明村、生态村,全球500佳生态村称号,朱镕基、费孝通、赵南起、回良玉等领导曾多次前去参观考察,并给予高度赞誉。近10年,双华村的花木销售范围覆盖江苏、山东、安徽、宁夏、北京等18个省市自治区。
  双华村发展花木始于上世纪70年代,当时东风组有几位头脑灵活的经济能人,看到搞树苗能够创收,率先搞起花木苗圃,培苗卖苗,效益可观。村党支部及时总结经验,大胆成立了东风苗圃场,专人育小苗、培大苗、卖苗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了将苗圃场的经验辐射全村,使之成为富民产业,村党支部因势利导,走了三步棋:
  1、干部带头先行,帮贫困户致富。村党支部深深懂得:要花木生产上路,党员干部必须先行一步。当时村党支部要求,村干部每人栽种花木不少于10亩,组干部不少于5亩,党员不少于3亩,全村7个支委除两个抓工业的以外,5个都带头种花木,经过几年的打拼,人人成了花木的行家里手。现任抓农业的党支书王华生种花木30多亩,年销售10多万元。村民副主任徐卫华有花木40多亩,去年销售额达16万元。组长时生龙发展花木70亩,年销售额在20万元以上。同时,每人帮扶一两户贫困户,让他们通过种花木致富。
  2、建规范示范区,变特色产业为优势产业。花木种植分散在农户家中时,各家根据自己的需要与经验操作,一块苗圃往往种植几个品种,地里有2年、3年或5年、6年的苗木,规格不整齐,造型差,产量也上不去。为了改变现状,双华村建起了龙柏、蜀桧、紫薇、海棠、盆景等示范园区,形成一块苗圃,一个品种,一个规格,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花木品种也从原来的10多个增加到现在的200多个。合作社还为蜀桧、龙柏等几个主打品种注册了地理商标,进一步增强了市场竞争优势。在销售上,根据市场需求,以销促产,变人工推销为以网络为主体的多种形式推销,村里开通了花木网站,及时发送各种需求信息,同时建立了100多名花木经纪人队伍,带动了300多名本村村民就业。目前该村花木业全部实现了产品特色化,生产规模化,管理信息化。
  3、培植花木大户,传授技能,带领群众致富。为加快花木发展步伐,村委会先后在全村鼓励培养了32户花木大户,积极为他们协调土地,协调解决发展资金和劳动力,带动了全村120户农户发展花木生产。其中三个具有花木三级资质的大户,年承包花木工程5000万元以上,大部都利用本村的苗木。全村形成了以大户为中心的生产、销售体制,带动村民共同致富。花木种植大户朱领先,不断拓展种花木面积,生活从小康走上了富裕,还帮助本组农户销售花木业务,带动了10多个农户致富。
  花木富民和村办企业的发展,提高了村民收入,也改变了村庄面貌。全村90%的农户住上了楼房。针对少数农户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的状况,村党支部以创建江苏省生态村和康居示范村为目标,首先,加强生态环保知识的宣传力度,同时要求每个党员干部住宅前后种植树木不少于20棵,室内外盆花不少于20盆。在群众性评十星活动中也突出了卫生保洁的内容,形成了人人争做文明人、家家争当十星户的良好氛围。其次,筹集200多万元,修筑了6公里长的王桥路,使全村村组道路达到了硬质化,同时组织专人清理河道13条,栽名贵树木近万棵,清理家前屋后杂物草堆350个,拆除破旧披棚27处,新建公厕2座,安装小型污水处理装置27台,实现了环境绿化、美化、亮化、清洁化,并成立了专门的保洁队伍,实行长效管护。
  如今,走近村部所在地,只见宽阔水泥路两旁是挺拔的水杉林,西面是花木农田,东面是漂亮楼房,室内外花卉盆景争奇斗艳,村在林里,屋在绿中,人在花间。向北,是波清水洁的环庄河。再向前,是农业科技展览室,门前的砖墙上雕刻着:“借问花木何处有,牧童遥指双华村”。法制长廊与文化长廊前面的休闲广场上,有多种运动器材,几位老人正在健身休闲,被问及对村生活的感受时,有人高兴地说:“我们双华远看像公园,近看像花园,真正是人间幸福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