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9期●散文●

一斤良种助抗战

作者:吴孝桐

抗战期间,萧县抗日民主政府从数千里之遥,收到一斤“438”小麦良种。人民政府在领导人民英勇抗战的同时,不忘引导人民运用良种种田。在战火纷飞中,居然将这一斤小麦良种逐步繁殖扩大到15万亩,并推广至周边苏鲁豫皖20多个县市,创造了一个奇迹。

“438”号小麦良种的培育者,是萧县人尹聘三,他从北京农学院毕业,初任职于江苏省实业厅。l922年派往省立第二农业试验场(即徐州农场)任场长,由此他开始了小麦育种生涯,该场也更名为江苏省麦作试验场。到l935年夏季,已育成“405”和“438”两种新品种。“405”号产量虽高,但系红麦,品质不佳;“438”号系白麦,品质佳,胶质多,面筋多,出粉率高,每亩产量一般比当地红花雾、鱼鳞糙、白穗子、火燎王等品种增产20%以上,很受农民欢迎。1937年秋季,场里已确定先在场内大量繁殖,种植3亩多,以备正式推广。

不料,日本侵略军南北对进,切断津浦、陇海两线,l938年5月l 9日,小麦尚未成熟,徐州沦陷,农场被日军进驻。待小麦成熟时,虽也派工人陈德韶化装去场内偷采,无奈,日军把守太严,无法得手。尹聘三经李宗仁推荐,此后去了广西,就任桂平第二区区农场场长。“438”号小麦良种,是尹聘三花了9年心血培育出来的,眼睁睁消失的无影无踪,他像失去了亲骨肉一样,无时不在魂牵梦绕之中。突然间,他想起徐州农场曾与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合作育种,l937年秋季,曾寄给他们2斤。此时,金陵大学农学院已迁往重庆,他试探着去函询问,重庆的回信令他喜出望外,得知这2斤良种已随校避难由宁抵渝。他从广西桂平向重庆金陵大学农学院要回这2斤“438”号小麦良种,一斤留给桂平区农场试种,一斤寄给已在萧县抗日民主政府负责印制萧县地方流通券、原徐州农场推广股股长项厚轩。项接到良种已是l940年秋季,想不到啊,这么一斤宝贝种子,从徐州到南京,从南京到重庆,从重庆到广西,再从广西到萧县,行程万里,历时3年之久,失而复得,故旧重逢,怎不令他激动!萧县抗日民主政府得知后,十分珍惜和重视,决定交给郝庄棉场范慕兰负责繁殖,让星星之火扎根在此,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这劫后余生的一斤种子,几年之后,居然在萧县农业战线唱起主角。当全县设置孤山乡费村、梅庄乡王庄等6个良种试验点时,已扩种到2865亩,最后全县发展到15万亩。

l942年,新四军四师东撤以后,项厚轩把“438”号小麦良种带到砀山县繁殖推广。从l 942年到l945年,他在砀山县河东、河套、两坝、高寨、唐寨5个乡镇推广1000多亩。在他指导下,由于注重提纯复壮,所以抗战胜利后恢复的徐州农场,还把这5个乡镇当作良种繁育基地,一次用救济面粉换去10万斤良种,分贷给徐属8县扩种,办法是:秋种时贷多少,麦收时收回多少,留作农场继续推广之用。徐州解放后,一度隶属山东省管辖,尹聘三被委任为山东省良种选种委员会负责人,他大量收购该良种,在鲁南各县推广。此时,“438”号小麦良种已成为鲁南、苏北、皖北、豫东一带小麦的当家品种。在那腥风血雨年代,它以品质佳、产量高的优势惠及千百万军民,为抗日战争乃至解放战争助过一臂之力,直至迎来全国解放,它功不可没!